「海洋」相關報導
何處撒網捕魚去|阿美族捕魚祭的消逝
捕魚祭對阿美族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傳統,花蓮壽豐鄉水璉村的阿美族人,因為海岸被劃為海岸漁業資源保護區,得以在這片未被污染的海域捕魚;但是吉安鄉的聯合捕魚祭卻淪落到在河邊圈起人工水塘,由鄉公所出錢購買吳郭魚來舉辦捕魚祭。由於河川的污染,導致漁業資源的枯竭,以往族人記憶中的捕魚祭已不再,加上捕魚祭的觀光化,族人如何面對變調的捕魚祭?
致命的海洋|布拉格號漏油事件
1977年,科威特籍油輪布拉格號擱淺在基隆嶼外海,三萬噸的原油隨著東北季風漂浮在臺灣北部海岸,造成了臺灣光復以來最嚴重的原油汙染事件,好幾百艘漁船卡在厚厚的油汙間動彈不得,而海洋生物更是急速地大量死亡。 隨著時間漸遠,臺灣海洋的惡夢卻沒有消失。二十年來以開發為思考的政策,讓島民對大海不斷地傾倒廢水,來自陸地的廢水,開啟了另一場海洋生態的浩劫。 桃園縣觀音工業區成立以前,...
新世界的迷失|與海爭地
六輕所在的雲林縣麥寮鄉,原是個貧瘠的鄉鎮,為了讓企業家王永慶在這裡建造一座石化王國,工人必須從濁水溪出海口南岸,抽取大量的海砂運來此地,將大海填成陸地。六輕是向大海爭地的結果,將來這塊土地上會有港口、煉油廠和發電廠,它將徹底改變雲林的產業生態。
變形的海岸|河川輸砂量下降帶來的海岸侵蝕問題
今年幾場颱風,台灣島民因土石流送掉好幾條性命,人人聞之而色變。土石流就這樣背負著人類的指控,流竄到溪河,向大海奔去。按照過去的法則,它們多半被河水輸送到寬廣的河口地帶,有的堆積成砂丘,有的繼續被海水帶到其他的地區,形成海埔地,扮演另一個生態體系的成員。台灣西部平原就是這樣被沖積出來的,很多人也不知道,哺育大多數島民的這片精華地帶,也是來自中央山脈那些令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土石。
寂靜的春天|五彩絢爛的珊瑚為什麼變白了?
清晨的新北市貢寮澳底海邊,身材壯碩,面容黝黑的年輕漁民吳進榮和往常一樣,整理著漁具,準備出海捕魚。對他來說,漁場的環境已經起了變化,最大變化是,海洋裡的珊瑚相繼死亡,而魚群日漸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