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上腳環或發報器:掌握黑鳶分布與動態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的團隊,接受林業保育署的委託,長期進行台灣黑鳶族群調查,曾文水庫是其中一個重要樣區。以往研究人員只能騎車沿著水庫周邊公路,尋找黑鳶巢,這次得到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分署協助,能搭船尋找巢位,省下許多時間與體力,深入以往無法抵達的點位。

找到巢之後,就要攀上樹進行觀察,張著烏溜溜的大眼睛,黑鳶寶寶看著研究人員。小心翼翼的秤重、進行測量,研究人員原本想要為這隻26天大的黑鳶寶寶上發報器,但牠體型還不夠大,無法背上發報器。做好測量、為牠裝上有編號的腳環,研究人員與牠之間有了連結。等牠長大,到處翱翔,他們就能從腳環上的數字,認出牠。黑鳶有群聚特性,裝上腳環或發報器的個體,能幫助研究人員掌握牠們的族群分布與動態。(延伸閱讀:短耳鴞的來台旅程|八千公里的遷徙之路)



黑鳶的巢有個特色:垃圾很多
研究人員開玩笑的說,黑鳶是在垃圾堆長大的鳥。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助理黃筠傑説,垃圾是黑鳶巢裡的裝飾,垃圾多寡彰顯個體的能力,越多表示能力越強。最常見的巢材是手套,第二名是口罩。這代表黑鳶常在離人類很接近的地方活動。(延伸閱讀:都會鳥巢秘錄|如何友善對待城市鳥類)

台灣的黑鳶主要分為三大群,一群在北北基桃、一群在高雄屏東、一群在台南。曾文水庫這個族群,數量在60到100隻之間波動。住這裡的黑鳶大部分吃魚,鳥巢裡常有親鳥帶回來的魚。
曾經,台灣黑鳶一度少到只有兩百多隻,目前數量提升到九百多隻,但棲地消失、農地鼠藥毒害等問題依然存在,透過研究,理解牠們的危機與需求,讓保育行動建立在嚴謹的科學基礎上,才有機會讓更多黑鳶,在台灣天空飛翔。(延伸閱讀:死亡陷阱|黑鳶在農地上的生存危機)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