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鴞的來台旅程|八千公里的遷徙之路

採訪 / 撰稿 郭志榮
攝影 張光宗、張元昱、許中熹
剪輯 張光宗

台灣冬季有許多度冬鳥類,其中短耳鴞是數量不少的族群。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長期救傷短耳鴞,建立大量的遷徙資料,觀察出牠們的生態行為,以及遇上的真實困境。

被毛巾包裹,等待檢查的短耳鴞。

在台灣過境鳥類中,長、短耳鴞是神秘族群,牠們每年約有3、4百隻來台度冬,其中大多數為短耳鴞,因為在夜間活動,很少被發現。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收容了十多隻短耳鴞,牠們因為飛航安全,在機場被鳥網攔截捕獲,緊急救下送來救傷,成為人類最接近短耳鴞的時刻。檢查時刻為了讓短耳鴞安定,不要揮翅受傷,用毛巾包裹保護,被稱為「包春捲」,模樣相當可愛。

送到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救傷的短耳鴞,正進行基本的檢傷程序。

送來救傷的短耳鴞,進行基本的檢傷程序,確定受傷程度。短耳鴞圓滾滾的大眼,相當迷人,觀察牠們的眼神,通常是判斷健康的指標。傷重的鳥類,必須送往獸醫中心醫療,簡易的羽管折損等狀況,影響飛行能力,學會人員會利用熱脹冷縮原理,進行恢復處理。學會每年援救近百隻短耳鴞,不斷累積經驗,已經能從外觀分辨年紀與性別。

經過檢傷後,健康的短耳鴞,經過幾天照顧休養,就可以進行野放。野放時,須離開都市高樓地區,找尋開闊的草地,就能讓牠們重返自由的天空。

經過檢傷後,健康的短耳鴞進行野放。

但是並非所有受傷鳥類,都能重返天空,學會內有許多無法再回野外的受傷動物。像這隻斷腳的大冠鷲,就是因為人類非法飼養,形成許多傷害。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和台中市政府等許多單位合作,一有野生動物受傷,就會出動救援,人們也會將拾獲的受傷動物,送到學會求助。

因為人類非法飼養而斷腳的大冠鷲,無法再回到野外。

延伸閱讀》傷鳥的守護者|幫助落難鳥兒重回天空懷抱

在學會中,救援的不只鳥類,哺乳類、爬蟲類都在救援範圍,像最近援救回來的小猴,就是不當拘禁飼養,造成心靈創傷。

援救回來的小猴,可能過去長期被關在籠子裡,出現重複動作的刻版行為。

學會在部分收容的短耳鴞身上裝設追蹤器,經過多年的追蹤,終於瞭解短耳鴞來回飛行八千公里的遷徙故事。經過追蹤器發現,短耳鴞在台灣度冬期間,選擇棲息在河川、荒野等草叢,都市中等待開發的重劃區,土地價值昂貴,卻是短耳鴞的棲身地,細細尋找,可以發現牠們遺留的蹤跡。

學會在部分收容的短耳鴞身上裝設追蹤器,瞭解短耳鴞遷徙路線。

延伸閱讀》草原隱士的危機|台灣草鴞

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所屬的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收容許多貓頭鷹,有日本知名的倉鴞,以及台灣大型的褐林鴞,還有二隻短耳鴞。二隻公短耳鴞,分別因為腳受傷與翅膀骨折,無法再野放,被安排收容到鳥園。

長期收容的動物,都是身上帶有傷病,鳥園就像動物長照中心,照顧牠們的餘生。另一區有台灣特有種的草鴞,為了讓牠們可以安心棲息,特別營造相似的野外環境。鳳凰谷鳥園歷史超過60年,當初引進許多鳥類供人觀賞,現今慢慢轉型,收容一些受傷不能野放,或是查獲非法引入,無法送回原棲地的鳥類,作為生態教育的用途。

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所屬的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收容許多貓頭鷹。

其實很多傷重的鳥類,最後可能是人道處理,如何尋找適當的收容處所,也是盡力挽救牠們的生命。短耳鴞的來台旅程,充滿各種險境,一路上需要各種協助。

當牠們受傷,來到人類社會,可愛的外貌下,藏著多少生存危機,需要更多人關心協助,讓牠們安然飛翔,重返八千公里的遷徙旅程。

延伸閱讀》利利安誕生記|人工巢箱為貓頭鷹爭取生存機會
延伸閱讀》拍鳥成瘋的時代|生態拍攝倫理的界線

地點
集數
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