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鳥巢秘錄|如何友善對待城市鳥類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添寶

春夏時節,許多鳥類很忙,叼材料築巢,找食物餵養寶寶,還要教菜鳥覓食技巧。當牠們築巢在荒野,與人相安無事,如果鳥巢築到城市裡呢?在牠們生命中最繁重的育幼階段,人們該如何面對這些同住在都市裡的鳥類?

抬起頭望向大樹枝條,晨間運動的人們,正尋找大安森林公園直播秀的主角,鳳頭蒼鷹台灣猛禽研究會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合作,從 2014年開始,在每年繁殖季進行線上直播,讓民眾親眼目睹牠們如何傳宗接代。

台灣猛禽研究會研究員王李廉說,育雛期間親鳥帶回來的食物,大概有70%是鳥類,以往公鳥餵食技巧不太好,今年開播沒多久,鳥爸爸就開始嘗試餵小孩,這次就很成功,「牠知道要撕很小塊,小孩也知道要吃。」

延伸閱讀》2022大安公園鳳頭蒼鷹巢位直播精華

畫面提供/台灣猛禽研究會、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這不只是研究,也是一場真實、即時的生命教育。都市裡有食物鏈高層的猛禽,讓民眾感到很新奇。不過,都市裡讓人感到新奇的鳥巢,可不止這一個。

牠們在不同地方築巢

珠頸斑鳩會躲在人來人往的行道樹上孵蛋;五色鳥只能選擇枯樹,因為活的樹木難以啄洞;騎樓常見的家燕是候鳥,春夏來繁殖,秋天離開,育雛期間一對親鳥能除掉成千上萬的蚊蟲;紅綠燈的號誌有遮蔽,開口圓圓的錏管就像個小洞,對洞穴型的八哥來說,是最方便的巢穴。大卷尾的巢,築在兩根電線上,下方是車水馬龍的大馬路。

專門研究鳥巢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洪志銘說,鳥築巢最大目的就是要養小孩,因此築巢位置一定食物資源很豐富、短距離就可以抓到足夠食物;另一方面則是要盡量避開掠食者。

延伸閱讀》雨燕無家日 台東縣府工程移巢導致小雨燕無家可歸

鳥巢裡的人工材料

資深淨灘志工陳信助,對垃圾很敏感,兩年多前,他發現住家附近的鳥巢裡有塑膠,就帶著相機巡了一圈,兩小時內,發現九個外來種黑領椋鳥的巢。

中研院副研究員洪志銘說明「都市環境垃圾很多,有些纖維材質或塑膠紙片、甚至人類的曬衣架、廢棄電線,鳥都會使用,這是鳥適應人類環境,築巢行為的演變。」不過使用人工材料並非沒有風險,有的幼鳥被繩索纏住無法掙脫,只能痛苦死去。

纏繞在人造線繩上死去的小鳥
 

電線桿上的鳥巢

都市裡的鳥巢,還有一種野外看不到的景象,在電線桿上或是電塔上。當鳥在電力設備上築巢,如果巢材用了金屬,或鳥直接碰觸到帶電設備,就可能導致停電事故。受影響的不只停電用戶,動物本身也可能受傷。

長期從事野生動物救援的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就收過不少因為觸電而奄奄一息的動物,像是大冠鷲、台灣獼猴、白鼻心等。研究組長林文隆說,不築巢的動物也可能會觸電,牠們會在電力設備上面有兩種原因,第一種是休息或尋找獵物。第二種是把電線當作交通動線,在那邊爬。

相關新聞》高雄燕巢與大社約1800戶今早停電 台電:小鳥碰觸高壓跳線所致
相關新聞》哥斯大黎加開發拚觀光 「吼猴」棲地被壓縮甚至遭電死

2021年3月,三隻國際間列為瀕危鳥類的東方白鸛,來到新北市金山區的清水濕地,牠們也會停在電線桿上休息。由於2020年底,鳥友曾發現一隻東方白鸛在高雄彌陀觸電死亡,為了避免遺憾再發生,要求台電加裝防護設備

台電公司將裸露的帶電體加裝絕緣包覆,同時也加裝「驅鳥器」與「鳥刺踏」讓鳥不敢靠近,金山地區完成了16根電線桿的加裝,經費高達五六百萬。至於其他電線桿,排除沿海高鹽分地區,也在十幾年來陸續加裝防護設備。台電配電處運轉維護組長陳垚輝表示,「鳥獸觸電事故,在2015年有3100多件,經過改造措施,2021年已經降到1780件。」

防鳥設備防不了獼猴或松鼠,驅鳥器有時效,久了鳥類就不怕,如何讓防護措施更有效,林文隆建議台電先進行基礎調查,釐清哪些物種觸電比例高,觸電發生在電力設備哪些構件上,再依照牠們的行為特性,精準防護。至於在電力設備上的鳥巢也需要進行分析,不影響供電安全的可以不處理,把資源投注在,必須優先處理的鳥巢上。

鳥類到都市討生活有兩大原因,一是食物充足,二是有地方住。都市裡的鳥巢有些很討喜,有些令人頭大,人們應該友善面對,畢竟在城市建立之前,這些土地原本就是牠們的生活範圍。

集數
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