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無家日|施工移巢導致雛鳥成孤兒

採訪/撰稿 林書帆
攝影 陳慶鍾 許中熹 葉鎮中,剪輯 陳慶鍾

台北市新北投捷運站,傍晚的天空逐漸熱鬧起來,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張瑞麟,正在觀察一群歸巢的小雨燕。他表示,這裡可能是台北市最大的小雨燕聚落,原因之一是捷運站旁的舊北投郵局,剛好適合牠們築巢,一旁又有磺港溪和七星公園的大片綠地,方便牠們飛行、覓食。

張瑞麟解說:「你會發現小雨燕巢築的地方,跟家燕在一樓屋簷不一樣,牠需要比較高樓層的屋簷,飛下來時有很大的空間讓牠滑翔。」

不同於會停在電線上休息的家燕,小雨燕不是在天空盤旋,就是直接飛回巢裡,因為牠們的腳爪構造只能攀附,無法抓握,必須從高處躍下起飛。隨著都市化程度越來越高,牠們時常會選擇在挑高的屋簷或橋梁下築巢。一旦建築要進行整修,往往就會影響這些鳥兒們的生存。

小雨燕「被搬家」事件

台東縣政府教育處所屬的台東縣立體育館,梁柱凹槽長年以來有眾多小雨燕棲息,今(2022)年六月館方在進行整修時,將所有鳥巢移除,把數百隻雛鳥移置木製鳥屋,親鳥卻沒有跟過去餵食,縣府員工發現不少雛鳥餓死在鳥屋裡,才在6月12日,緊急將其他雛鳥送到台東池上的野灣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收容。

人造的木製鳥屋,並不符合小雨燕習性
​​​​

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保育專員廖朝盛表示,在繁殖季干擾鳥巢,很可能導致親鳥找不到自己的小孩,而且木製鳥屋不利小雨燕攀附,可能會讓牠們的趾甲受傷。

小雨燕「被搬家」事件發生後,各界捐贈的麵包蟲等物資紛紛湧入野灣,台東縣政府也承諾會負責相關費用,但照養所需的人力,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訓練出來。

台東小雨燕事件爆發後,民眾自發性到野灣擔任志工

 

延伸閱讀》傷鳥的守護者|幫助落難鳥兒重回天空懷抱

小雨燕雛鳥通常不會自己吃東西,必須人工開嘴餵食,過程中一不小心,就可能讓脆弱的雛鳥受傷,但因為數量實在太多,野灣只好破例讓新手志工協助餵食。廖朝盛說:「通常我們不會這麼快就讓志工照顧動物,幸好他們都很有天分,在我們一旁指導下,都還算處理得不錯。」

餵食小雨燕雛鳥需十分小心,稍有不慎可能讓雛鳥受傷

即使大家努力細心照顧,但因為部分雛鳥已經太久沒有進食,或在移巢過程中受傷,截至6月15日,218隻雛鳥已經有70幾隻陸續死亡。長期觀察小雨燕生態的香港觀鳥會燕子研究組組員王學思擔憂,這次事件除了造成雛鳥傷亡,對成鳥可能也有很大的影響。

雨燕科鳥類的拉丁文屬名「Apus」就是「沒有腳」的意思,有些人誤以為牠們幾乎一生的時間都空中度過,其實雨燕家族中有候鳥也有留鳥,像是需要長距離遷徙的普通雨燕(common swift)可以邊飛邊睡,不過香港的小白腰雨燕跟台灣的小雨燕都是留鳥,鳥巢是牠們躲避惡劣天候及夜晚休息的重要場所。

王學思表示,過去曾觀察到小白腰雨燕在巢被拆除後,不斷往原本的巢位飛撲,這樣的行為最長可能持續一個月,對牠們的體力是很大的消耗。在台東縣立體育場,我們觀察到類似王學思描述的現象,小雨燕們似乎因為巢已經被清除的牆面很難抓牢,只能反覆飛進飛出,也有民眾在體育場周邊發現,疑似力竭掉落的小雨燕。

台東縣體育館外牆鳥巢拆除後,仍可見到親鳥回來  

 

疑似力竭的小雨燕掉到草地上   民眾提供

 

該如何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張瑞麟認為,政府應落實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機制:「施工前應該盤點這棟建築有多少生物,施工干擾層面可能有多大、用什麼方式干擾最小。」

依據生態檢核注意事項,已開發場所或原構造物範圍內的整修,經過自評確認沒有涉及生態環境保育議題,可以不須辦理生態檢核。但規定只是最低標準,如果當初自評認為需要執行,或許能將對生物的影響減到最低。

台東縣政府教育處長林政宏表示,作為教育機關,理應更往前走一步,「我們只要知道有這種狀況,不管法規有沒有要求,我都希望能做生態檢核。這個暑假就會請各學校來上生態檢核跟棲地保育的相關課程。」

小雨燕面臨的另一個危機,是適合築巢的建築逐漸減少。

舊北投郵局也因為結構安全問題,將面臨拆除改建。張瑞麟呼籲,拆除時間應避開三到九月的小雨燕繁殖期,他表示「但郵局拆除後,這一百多隻小雨燕可能在北投就看不到了,因為新大樓的牆面都太光滑,不適合牠們築巢。」

曾有國外保育組織估計,只有約1%的新建築,適合雨燕築巢,英國的普通雨燕正是因為舊建築不斷被拆除,在過去二十年間數量減少了一半,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從「無危」等級改列為「近危」。台灣的小雨燕目前雖然還算常見,但未來會不會步上普通雨燕的後塵?仍屬未知。

延伸閱讀》看不見的陷阱:窗殺|打造友善鳥類城市

與燕共存怎麼做

幸好台灣仍有部分人燕共存的案例。在彰化縣政府大樓挑高梁柱下,一群小雨燕已經在此生活將近四十年,為了處理鳥糞問題,縣府也經歷過摸索階段。早期曾架設攔糞網,卻發現清理不易,最後演變成在梁柱下設花圃,讓大部分鳥糞直接掉進去,也藉此做出空間區隔,減低洽公民眾被天降「黃金」襲擊的機率。雖然還是需要每天清掃,卻讓晨昏小雨燕盤旋覓食的壯觀景象得以延續,成為當地特色景觀。

 

經過這次風波,台東縣政府也開始思考與小雨燕共存的方式。林政宏表示,會考慮將燕巢下方的地磚,換成淺色、好清洗的材質,「我們也在想,如果明年小雨燕再回來築巢,有沒有可能架設隱藏攝影機,紀錄牠的生態?讓民眾能更認識小雨燕的棲地環境。」

回到野灣野生動物醫院,把部分小雨燕分送到其他救傷單位後,工作人員終於可以稍稍喘口氣,開始為每隻雛鳥做個體標示,以監控個別雛鳥的體重變化,藉以確認牠們健康狀況是否達到野放標準。這些小雨燕回到大自然後,還得耗費心力重新築巢,希望未來等著牠們的,是一片遮風擋雨的屋簷,而不是「禁入家園」。

集數
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