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關鍵字

風頭水尾的「濕」落之地|彰化海岸濕地面臨哪些威脅?

2021-12-20

台灣的海岸地勢多變,東西南北都各有特色,其中彰化海岸濕地幅員遼闊,最寬可達6公里、面積超過12,000公頃,是全台灣最大的泥質灘地。當潮間帶的地貌越接近原始泥灘地的模樣時,生態也越精彩。但是這片廣袤的泥灘地,多年來卻飽受工業開發、外來植物入侵等問題摧殘。

隘寮社區的馬卡道追尋|找回失落的馬卡道文化

2021-12-20

屏東平原上,住著一群馬卡道族人,歷經顛沛歲月,漸漸失去身分認同。隨著夜祭舉辦以及社區發展,馬卡道族人開始走出新的未來。

大海的朋友

2021-12-20

夏尊湯因為喜歡海,在2009年離開臺北,搬到花蓮定居,成了賞鯨解說員和獨木舟教練。她的父親是一位外省老兵,常說「路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從2014年開始,一頭幾乎年年洄游到訪花蓮外海的少年抹香鯨「花小香」,每每與夏尊湯相遇,除了許下對牠和大海的承諾,夏尊湯也很想讓父親知道,大海是她人生的路。

【外來種入侵】美國螯蝦移除中|繁殖力驚人危害台灣生態

2021-12-13

河面清澈寧靜,兩岸綠樹枝椏低垂,新竹市的護城河親水公園,從清朝開鑿到現在,經過市政府工程改造,近年逐漸成為市民遊憩放鬆的城間綠地。然而,這條水道經常面臨放生問題,除了陽光下聚集成群的小魚,今年護城河裡還來了一群不速之客,俗稱美國螯蝦的克氏原螯蝦。  

馬頭山風雲再起|居民憂開發案破壞水源生態

2021-12-13

高雄旗山的馬頭山地區,有著綠色山林的多元生態,過去面臨掩埋場開發,當地居民不斷抗爭。但是掩埋場開發案未結束,又有新農業循環園區開發案,其中包含容納五千頭豬的養豬場等設施,居民再度展開抗爭,守護自己的家園。

守滬|傳統漁法的傳承

2021-12-13

下午時分,伴隨著退潮,桃園新屋的海邊開始熱鬧起來,舉著大螯的螃蟹出來覓食,周邊居民也趁這個時候,到潮間帶挖點海螺、抓點魚蝦;在海邊另一側,一群人也來到潮間帶,他們並不是來覓食,是為了來修築百年石滬。

【太平島】映像太平|難以到達的國境之南

2021-12-06

南沙太平島,是一個對大多數人很陌生,又很難抵達的國土,然而,當去除人們加諸在太平島的主權和戰略意義,它是一座怎麼樣的島嶼呢?

02_氣接何處?三接與藻礁的爭議|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2021-12-03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為什麼會落腳在桃園藻礁海岸呢?從一開始選址到環評審查,都充滿著種種爭議。

03_成長的極限 設下能源消耗的停損點|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2021-11-30

不管是再生能源或者是天然氣接收站的爭議,都是將能源轉型的重點放在電源開發上,不過我們在管理電力需求、提升能源效率上,是否有做到相對的努力呢?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系助理教授楊宗翰表示,政府的規劃都集中在發電端,需求面的能源效率和節能被許多人忽略。 缺乏自產能源 人均用電卻是排名前八的矛盾 台灣98%的能源倚靠進口,但許多民眾卻不知道,這樣一個缺乏自產能源的島嶼卻是世界上排名前段班的用電大國。...

01_為何而轉?我們與2025的減碳距離|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2021-11-30

洪水、乾旱、大火、熱浪,極端氣候造成的災害,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極端氣候,也威脅著台灣的生存。2020年,台灣首度一整年沒有颱風過境,造成長達八個月的嚴重旱象。 全球控制增溫1.5度破局   全球氣候災害持續發生   2021年8月,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提出,由於人類排放溫室氣體與砍伐森林,導致全球氣溫上升速度高於預期巴黎協定,控制在增溫攝氏1.5度的共識,...

04_核四 合適?核四重啟的探討|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2021-11-30

台灣一共有三座核能電廠,六座核電機組,其中兩座機組已經除役、一座提前停機,目前只剩下三座機組在運轉,占總發電量約9%,到了2025年核三廠最後一部機組屆齡除役,台灣將正式走入非核時代。 在國際減碳的壓力下,有些擁核人士主張要把核能當成是減碳的選項,提出重啟核四公投。已經封存七年的核四該不該重啟?這個糾纏台灣近30年的議題,再度讓能源轉型之路掀起波瀾。...

05_我們真的缺電嗎?|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2021-11-30

台灣真的缺電嗎?如果沒有缺電,為什麼會出現斷電呢? 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劉志文認為,從目前的供需來看台灣並沒有缺電問題,問題出在電力調度。如果把電力供需的缺電狀況想像成道路塞車,第一種是道路太窄小,整天都塞車;第二種是平時非常通暢,但只有一兩個小時會塞車;第三種是道路發生事故,所以塞車。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必須考慮新建道路,但如果是第二、三種,與其新建道路,不如用疏導和管理方式來解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