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原住民」關鍵字
核廢料的Happy Ending?
民國六十九年,核廢料儲存場降臨蘭嶼,從此以後,伴隨著達悟的小朋友長大的,有飛魚、迷你豬,還有核廢料桶,經過多年的「驅逐惡靈」,政府曾經先後承諾。在民國八十五年、九十一年,要將蘭嶼的核廢料場遷走,無奈的是,核廢料遷來容易,想送走卻難如登天。
戀戀珊瑚礁|人與大海的關係
對於海洋的印象,常停留在一次偶然相遇,還記得,第一次畫破海平面,潛入海中的那種驚嘆。還記得,第一次誤闖馬尾藻森林和天竺鯛嬉戲追逐的那種感覺,直到現在,已經將近二十年了。迷戀海洋的記憶卻不曾淡忘過,但是就在1997年學術界替全世界珊瑚礁做了一次總體檢才驚訝的發現。「二十年後珊瑚有可能會從地球上消失」為什麼有上億年歷史的珊瑚會開始上演一場失蹤記呢?這個推測會不會成真?或許這個時候是該去探望那些久違的海洋朋友們看看多年來 他們過的如何…..
漂流木的旅行|它們如何從山上流落到海邊?
如果樹木是山林的守護神,那麼失去生命的漂流木,是否是用殘留的身軀,表達對人類迫害的控訴,颱風過後,大海成了貯木池,海岸成了「木頭沙灘」,港口因而封閉,漁民停止漁撈…為了追查這麼多漂流木從何而來,我們逆流而上,來到大安溪上游的台中縣和平鄉達觀村,整條溪流裡煙霧繚繞,處處可見火燒漂流木的場景,數不清的巨木堵住了河流出口、橋墩及攔砂壩,一場無限延燒的漂流木災難正在上演,看守台灣小組在大雨來臨之前,登入大雪山林場,尋找巨木來源的答案,也終於知道了這些原本住在山林的樹木如何長途跋涉下山,展開一場奇異的旅程。
尋覓新天堂|風災後可以遷村嗎
桃芝風災過後,「遷村」的呼聲甚囂塵上,一時之間,行政部門與輿論似乎皆以「遷村」為逃避災難的唯一選項。許多學者與官員又將長期以來「遷村」政策無法落實的責任,歸咎於民眾「安土重遷」,不願意離開危險區域。
大地的眼睛|布農族傳統狩獵文化
在與漢人交易尚不普遍的時代,台灣原住民主要的肉類來源,便是來自於狩獵所捕獲的動物。一直到今天,布農、泰雅等原住民族,還是保留著狩獵的傳統。為了要成為一個好的獵人,布農的孩子從小就要跟著Dama〈父親〉在山林裡學習各種知識,除了要有在山中生存的基本能力之外,也要懂得動物的習性,能夠輕易地從動物的路徑、糞便等線索掌握動物的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