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信義鄉東埔,一個因溫泉而聞名的村落,新中橫公路上僻靜的角落。原居住著布農族,先是被日本政府以「方便管理」為由強迫離開祖先的土地,後來又被劃入國家公園範圍內,沒過多久,公路開闢將平地開發的資本帶進來,收買了當地布農族的山地保留地,隨著一張一張土地買賣契約簽定,一片一片屬於布農族的家漸漸消失。
住在東埔一鄰的伍錐牧師家中的11筆土地,就是這樣被吞噬。事隔多年,政府對原住民的政策與態度不斷改善,但山坡上不間斷地開疆拓土的開發行為,不僅破壞了當地的環境,同時也隨著愈來愈多的觀光人潮,使東埔一鄰被動地成為被觀光的村落。
在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有一個叫樂樂谷的地方,曾是布農族的原鄉,那裡水源充沛、泉質優良。但自從國家公園接手管理之後,不管何人都不准再靠近那個「特別保護區」。因此,樂樂谷對東埔的布農族來說,只能遙想不能親近。
但是,請求得以使用的聲音不曾止息,玉山國家公園過去以保育環境為由,回絕了所有來申請使用水源者的請求,不過順應國際「生態旅遊年」,交通部觀光也將訂定「生態旅遊年」。玉管處將之巧妙地結合,主動邀請東埔布農族人參與生態解說。
台灣溫泉,大部分分佈在北部、中央山脈及其兩側山地,而這些地方,幾乎都是原住民的祖居地。但是,有溫泉的地方,卻在資本主義的迷思下,幾乎被大財團占領,原住民常因資金不足、無競爭能力而在溫泉市場上消聲匿跡,部落的自然主權常被自然地忽視。於是,當我們在溫泉區閒晃,在標榜著高級豪華的溫泉旅館中,經常可以看見圖騰式的原住民藝術,卻找不到原住民經營的旅館。如果我們不了解溫泉與部落的關係,也常不經意地成為侵擾原住民生活空間的共犯。
是不是開發行為總是帶來破壞和傷害?這倒也不盡然。但如果開發的同時,能夠尊重在地文化,配合風景區規劃,永續經營,讓在地人能一起互蒙其利,讓共同的利益促成平行的互動,沒有人會受到傷害、沒有人會因為抗爭而遭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