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相關文章

無痕登山很困難嗎?|如何做到只留足跡不留垃圾呢?|阿聰現煮時 島的行動客廳 4K版 EP.03

2023-01-19

春節假期即將到來,是否已經想好要去野外走走? 一邊爬山一邊吃零食、水果是許多人都會做的事情,但你通常怎麼處理這些果皮垃圾呢?大家常講的無痕山林,出入山間來去不留痕跡,是不是很困難?! 在開放山林之後,很多人走入山林,但常常忘記尊重山林,只要時刻記得山林是主人,我們是客人,人與自然的關係建立在這樣的一個互動上,無痕山林就容易落實了。 此外,在親近山林美麗的背後,又有什麼我們容易忽視的安全問題,...

【溫室氣體】碳費開徵?淨零排放?台灣玩真的?!|feat.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 趙家緯|公視我們的島 Podcast

2023-01-19

過年前,要來談談一個很硬的題目:氣候變遷因應法,邀請到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來跟我們聊聊,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碳交易、碳中和、淨零排放、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碳費、碳稅…這一堆的名詞,到底跟我們有甚麼關係呢? 上禮拜(1月1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這個法案原本叫做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除了改變名稱外。最大的立法重點是2050年台灣要達成淨零排放;...

《阿聰現煮時|島的行動客廳》|公視我們的島網路新節目首播:馬崗的海女文化及石頭屋何去何從?

2023-01-05

公視「我們的島」全新製作的網路影音《阿聰現煮時|島的行動客廳》晚上九點上映,這是一個結合實境、行腳的新模式....

竹構建築的台灣願景|從傳統到現代的竹材運用

2022-12-04

竹篙厝是台灣傳統房舍,利用竹管、竹片,興建安居的家園。不過現在竹篙厝已經成為歷史風景,竹子的應用也成往日風華。如何復興台灣竹產業,開創新的竹構建築,政府與民間合作推動一項願景計畫。

【城市光害】只要燈光不要害|尋找另類城市之光

2022-12-03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霓虹燈、電視牆,爭相吸引路人的眼球;運動場的燈光,讓忙碌的上班族晚上可以活動筋骨;一盞盞路燈,讓夜歸行人感到安全。現代人的生活,已經不能沒有光,但有時光太多或設計不良,就可能造成困擾。一座城市的光環境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才能讓人與動植物一夜好眠?

木構建築的復興年代|用木頭組建未來永續生活

2022-11-27

一棟棟大型木構建築聳立。是什麼樣的思維,什麼樣的技術,讓木構建築走向復興的年代。

我在森林裡,呼吸|尋找自然處方箋

2022-11-26

台灣陸地有60%被森林覆蓋,早期,森林的利用是伐木取材,後來提供休閒娛樂,現在有個概念叫做「森林療癒」。「森林療癒」是什麼?

【圖卡故事】強降雨的都市課題|創造可吸納雨水的空間

2022-10-19

台灣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統,只能應付每小時40-50毫米的降雨量,面對短延時強降雨的來勢洶洶,恐怕一時無法負荷。當強降雨成為常態,我們的都市發展,卻還是大規模的水泥化思維,我們的城市將會越來越難與水共存,因此如何創造韌性城市,而不是和水對抗,是都市規劃該有的新思維,我們可以怎麼做呢?就從五大留住水的招數開始: 📍第一招 設置滯洪池 極端降雨,瞬間大量的雨水該往哪去?...

可別小看熱傷害|人體遇到熱威脅該怎麼做?

2022-10-05

高溫,身體發熱、汗流浹背,似乎已成為日常,氣候變遷,暖化也讓人體承受高溫來襲。當氣溫邁入35°C,同時也代表著:「你身體的散熱系統要小心失靈啦!」 人的體溫藉由輻射、傳導、蒸發、對流等方式來散熱,當身體產生的熱能大過於散出去的熱,身體無法調節高溫,就會有熱傷害產生。要注意防範熱傷害,除了記得要多喝水,減少在中午12-2點高溫環境下直接曝曬之外,如果在室內高溫高濕的環境也要多加注意。  ​​ ​▼...

劫水‧南勢溪|越域引水到石門水庫

2022-09-19

新北市烏來,有美麗的風景、珍貴的生態,許多人長期守護這塊北台灣秘境。一項南勢溪越域引水計畫,造成生態危機,讓秘境變險境,搶救行動開始進行…

過熱症候群《一》人類篇:當熱死人不再是形容詞

2022-09-19

好熱!大台北都會區,暖化再加上都市開發、熱島效應,超過35度的高溫日數,較20年前增加一倍以上。炎熱高溫,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危害呢?

香草新經濟 非普羅旺斯不可嗎|找尋台灣山林的香氣

2022-09-12

一台卡車載著蒸餾器,開到新北市坪林區。這是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的「香氣島讀 ‧行動蒸餾計畫」。要教大家用香氣認識植物,也要幫社區找到有在地特色的植物香氣。因為香氣可以攜帶、可以被記憶、可以發展出在地經濟,也可以是社區旅遊的亮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