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耳其地震談複合式災難的防災與減災|ft.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前主任陳亮全|土敘強震|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整理/李若慈
影片/我們的島Podcast 製作團隊

土耳其、敘利亞的強震,慘重災情看得讓人沉重不已。為什麼這次地震受災這麼嚴重呢?我們的島Podcast邀請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從土耳其地震歷史,建築以及防災來分析,並回到台灣,如果一旦強震發生在都會區,我們的維生體系、公共設施、建築耐震是否足夠因應?

為什麼這次土耳其地震災情這麼嚴重?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前主任陳亮全(以下簡稱陳):一是因為地震本身,規模7.8是很大的地震;二是因為這個地區剛好位在東安納托利亞斷層(East Anatolian Fault)上,整個土耳其其實都是地震好發的地區,因為境內有活躍的斷層,除了東安納托利亞斷層外,還有北安納托利亞斷層(North Anatolian Fault),不過近百年的地震多發生於北邊。

由多個板塊擠壓而成的安納托利亞板塊,地震會更頻繁而震度更強?

陳:受到兩邊大板塊的擠壓,所以會帶來破裂的斷層。上面那一條就是剛剛提及的北安納托利亞斷層,非常的長,約有1500公里;而位在土耳其東南方的,則是東安納托利亞斷層。過去一百多年所發生的地震,幾乎都發生在北邊,包括1999年土耳其伊茲密特大地震,那次的地震規模雖然比台灣集集地震還要小,但是卻造成一萬八千人喪命,而集集地震則是2400人。

1999年921集集地震,台中光復國中操場跑道隆起。 攝影/柯金源

土耳其的建築與耐震法規

陳:首先,他們的建築與耐震相關法規鮮少進行修改,1999年雖然有修正過一次,但是落實與否又是另一個問題,且即使有了新法規,不代表舊有的建物就會跟著做更動。以北邊的情況來說,過去此地區好發地震,建物被震垮後,新蓋的建物反而因此跟上當前建築耐震的功能與要求。但這次地震是發生在東安納托利亞斷層,該地區過去兩百年來幾乎沒有大地震,頂多是一些規模6左右的地震,而最接近的一次大地震要回溯到西元1822年。這兩百年來,城市不斷發展,但是老舊建物並沒有跟上新的耐震法規要求,這也是為何這次地震如此嚴重的原因。

面對地震引發的複合型災難,如何考驗一個國家救災的能量?

土耳其大震過後,堆積在碼頭的貨櫃起火,延燒多日。

陳:這的確是個大問題,這涉及不同災害間如何協調救災問題,考驗著政府的協調能力。不過,我個人認為以地震防災來講,「救災」並不是最重要的,首先應該要做到的是「預防」,意即預測可能發生的複合型災難有哪些。比如這次地震引起的瓦斯管爆炸問題,應該在一開始設置瓦斯等管線時,就先意識到這些問題並事先進行思考與處理。這是為什麼我認為預測是面對複合型災難很重要的一環,如此才有辦法即時地去面對與處理。

國際政治內戰衝突,庫德族居民難獲救援

陳:今天(2/8)下午看到傷者人數有8000多人,但實際上可能不只這樣,一來是因為還有許多人被埋在底下無法計算,二來是因為國內目前的政治,沒有人能夠清楚掌握敘利亞總共有多少人受災。目前敘利亞是庫德族的占領地,所以這涉及的不只是敘利亞與美國之間的問題,還有敘利亞政府與反抗軍之間的議題。目前受災嚴重的區域正好就是反抗軍把持的區域,而這便牽涉到政府是否願意進入該區進行救援,而反抗軍又是否願意敞開大門讓政府進入這個連國際救援組織都難以進入的區域,這就是天災加上人為因素所造成的結果。

那些倒塌的建築物出了什麼問題

陳:建築物的問題牽涉到兩點,一是建築物耐震與相關法規,二是工程品質的問題,牽涉到對於法規的遵守與否。首先,關乎建物的耐震夠不夠,這牽涉到該棟建物建造的年份,從外電照片只能大概看出建材很老,可能是一些磚頭和土角磚,只要一震,大概承受不住。即使有新的建築耐震法規,但是施工上若仍有問題,如台灣921地震發生時有些建物箍筋的彎曲程度不足,一震,整個鋼筋就會爆開。

1999年921地震中,發現建築物箍筋強度的問題。攝影/柯金源

臺灣危老建築都更困難 強化結構盡速減災

陳:防災型都更要實行,涉及人民是否有共鳴與共識,以及房屋的所有權人是否願意參與。若沒有,是否還有其他辦法?近期看到有一些人正在努力推動與嘗試,不直接拆掉那些危老建築,而是試圖提高房屋的韌性、加強耐震,至少不會在面臨地震時直接造成「鬆餅式的倒塌」,而是還有一些空間與時間讓人得以逃生。

土耳其強震,房屋如鬆餅般垮了下來。

以國內來說,學校內的建築是做得比較好的,包括教育部之前推動的耐震評估與耐震補強,因為剛好當時教育部有這樣一筆預算,所以目前9成多的學校都有施行補強。那麼,民間是否也有可能比照辦理?這就涉及民眾對於房屋價值的考量,因為許多經過補強後的房屋會被視為危樓,而這會影響其房價,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又該怎麼解決?或者有些建築師即使願意替房屋進行補強,但是補強後的房屋若是在地震後又裂開,建築師也會擔心會不會問題與責任反而回到自己頭上來。


延伸閱讀》【九二一地震】地震國的建築|慘痛震災促新舊建築強化耐震力


許多屋主或許抱持著「自己不會那麼衰」的心態,因此我們需要在0到1之間提供更多不同的補強方式作為選擇,讓民間也願意從無到有開始注重房屋耐震。或許不用一次全部補強,而是從軟弱層開始進行,尤其建築第一層是面對地震很重要的基礎,這是比較容易開始的方式。

另外,也需要同時有軟體的搭配與推動,讓民眾有危機意識。例如許久沒有面臨地震的土耳其人民,比較沒有危機意識,所以仍居住在耐震較不足的房屋中,或是持續興建看起來高級但實際上沒有耐震功能的建築。因此,我們應該進行一整套的推動,包括危機意識的提升、對於危機的認識,以及面對危機的處置。

延伸閱讀》像極了 地震來了|我們做好防災準備了嗎?
延伸閱讀》我的房子安全嗎?|從房屋健檢落實居家安全

若台灣發生都會區的大規模地震 我們有足夠的因應能力嗎?

陳:我確實擔心發生都市的大規模地震,因為921地震是發生在人口較少、較山上的地區,發生在都市的經驗較少。所以我們目前努力想要推動的,首先是先讓大家認識地震的災害是什麼,透過地震模擬讓大家知道地震之後可能發生哪些事情,而不只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當然也可以從這次土耳其的經驗中來學習。

近幾年台灣學校也開始推動地震的防災演習。

若發生在雙北地區,仍必須考慮建物與公共設施的補強,而如何在都市地區找到收容的場所也是一個問題,此外,面對主震與餘震的處置也是必須被討論的。總的來說,面對都市的大規模地震,我們還有很多必須要努力的,讓大家有更多意識,同時也讓大家盡快了解地震與防災,全民才可能有一起努力的動力。


日本社區防災經驗 臺灣可以如何借鏡

陳:我們在都市或社會層面跟日本是比較接近的,我常開玩笑說,日本人比較怕死,所以他們在防災上做了更多的努力。首先,他們對於災害的認識比較徹底,大約1970年開始,他們就會從不同地震案例中進行分析與了解,並進行地震模擬,成為他們未來面對地震時的處置經驗,且這是一個長期的、越做越詳細的模擬過程。

大概兩年前,NHK做了整週的節目,模擬東京發生大地震的情況,並請專家與民間一起進行討論。這樣的討論過程讓大家逐漸萌生防災意識,不只是政府與專家學者能夠發言,而是讓民間也能一起努力,提供了全民參與的機會,所以他們推動了很多社區防災項目,以及災後重建計畫的討論,讓民眾去想像地震發生後重建的可能與方式,這些都逐漸成為他們平時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有一句話說,「自助、共助與公助」,首先是自助,共助則是關於社區要怎麼做,最後才是公助。所以這些事情應該是不同層級從平常做起,包括民眾自己、社區再到政府都要做準備。

相關新聞》應對東京直下型地震 NHK模擬劇探討防範
311大震十年》20萬防災士、學習「走路回家」 日本防災教育再檢視

台灣這幾年也在努力推動社區防災,但是往往到最後只剩下「避難」,而沒有讓大家了解自己的環境中有哪些問題是要去因應的。另外像是最近在推動的「防災士」,好像讓大家以為地方有一兩個厲害的人就沒有問題了,但這個觀念是危險的,因為災害是所有人都會面臨的,所以社區整體的防災可能比防災士還要重要。

最後,我認為目前台灣確實有努力在推動社區防災,但是怎麼做得更好,或許可以再參考更多日本的經驗與做法,再進一步討論與持續精進。

延伸閱讀》公視新聞網 土耳其強震系列報導

🎧收聽更多內容》《島的Podcast》播放清單

地點
集數
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