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地質公園-玄武之島

採訪/撰稿 陳佳珣
攝影/剪輯 陳志昌

來到澎湖,可以乘風破浪,暢快享受島嶼陽光與海洋,如果走知性與感性之旅,也值得我們深入探索,不管怎麼走,都要從玄武岩認識澎湖…

澎湖的天空很寬廣,放眼望去毫無遮蔽,90個島嶼中最高的也只有79公尺。群島由火山噴發而成,但跟我們從新聞或電影中看到的不一樣,是裂隙式火山噴發形成。由於玄武岩漿比較稀,一噴出來就散開成平台狀,所以澎湖很多方山台地,岩漿到處噴發,島嶼也就多。

柱狀玄武岩是澎湖獨特地景,當岩漿在地表冷卻,岩體會向熔岩中心收縮、產生張力,而形成五角或六角形的柱狀節理。岩漿成分不同,形狀、顏色也有所差異,桶盤嶼有澎湖最壯觀的矽質玄武岩石柱群,是出了名的大個頭。

海上觀賞玄武岩地景,別有一番韻味,尤其在澎湖東北方海域的小島,每到夏季就熱鬧非凡,燕鷗當起島主在這裡養育下一代,除了紅燕鷗、白眉燕鷗、鳳頭燕鷗,還曾經紀錄過號稱神話之島的黑嘴端鳳頭燕鷗。

玄武岩地質孕育出澎湖瑰麗的人文地景,一級古蹟天后宮是澎湖的信仰中心,除了欣賞精緻木雕、石雕與剪黏技藝,寺廟的基座與廊柱,就可以發現玄武岩樸實穩重的身影。

澎湖人稱玄武岩為黑石,而來自海底珊瑚礁的咾咕石叫做白石,這兩種材料混合運用在傳統建築中。湖西鄉南寮村附近玄武岩並不多,傳統房舍會把玄武岩運用在柱子的底層和階梯,因為它質地堅硬、支撐力強且不易損壞。但在西嶼鄉,玄武岩數量很多,應用在民宅的比例相對就高。

玄武岩地質低矮的特性,也讓澎湖沒有遮蔽物,每當東北季風吹起,農作物就難以生長,順應這樣的地質、氣候條件,先民發展出獨特的菜宅,在農地四周築起圍牆,北高南低,阻擋強勁的北風。 

玄武岩和北風,深深牽動澎湖人的生活,許多村落都可以發現石敢當,而在內垵海邊的塔公、塔婆和鎖港的子塔、午塔,規模更是壯觀,建造歷史都將近兩百年,當地居民面對艱困的大自然環境,為了祈求平安,於是建造石塔來驅吉避凶、鎮風止煞,石塔的材質都是玄武岩。 

早期對澎湖居民來說,玄武岩攸關生存,石滬是澎湖居民在海岸捕魚的智慧結晶。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主任李明儒表示,石滬會做一個小的圓形石井放置漁具,有時也會先把漁獲放在這裡。玄武岩是水平鋪排,但越外海水越深,玄武岩的排列方式就改成垂直,承受海浪衝擊的外側,更呈現凸出弧形,抵擋海浪拍打。李明儒表示,早期澎湖沒有石滬,就沒辦法生活,因此它像不動產一樣,可以質押、借款、贈與,還可以做嫁妝或聘金。 

隨著觀光蓬勃發展,澎湖地質景觀也成為亮點,大菓葉玄武岩映照著水面,多了一分沉靜之美,風櫃的海蝕洞因海浪侵蝕而成,大浪時海蝕洞的空氣受到擠壓會發出聲音,因此有「風櫃聽濤」之名。員貝的海蝕柱,也被賦予想像力,稱為石筆;小門的海蝕拱門化身為鯨魚洞。

玄武岩的自然與人文地景,深具觀光潛力,林務局於是推動澎湖海洋地質公園的設立,縣政府也成立了六個地質公園,包括奎璧山和赤嶼、員貝嶼、小門嶼、天台山、桶盤嶼和七美的東北海岸,希望為澎湖的觀光加值。澎湖縣農漁局副局長陳高樑表示,有關基礎調查的部分都已經完成,經營管理還要更多的學習,澎湖以觀光立縣,希望透過設立地質公園,讓觀光客能有知性之旅。

地質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讓大家了解地球遺產的價值,讓我們更明智的使用地球資源,達到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關係,澎湖是台灣最能推上國際舞台的地質公園,澎湖的美,值得我們品味珍藏。

地點
集數
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