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草鴞屬於東方草鴞的特有亞種,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地帶的草生地,由於遠看時臉部長得像猴子,常被叫作猴面鷹,是台灣唯一的地棲型貓頭鷹。草鴞以小型哺乳類動物為食,尤其喜好捕食鼠類,每年12月到隔年4月是牠的繁殖季節,通常天黑後才會出來活動,天亮前返回棲地休息,是典型的夜行性鳥類。
由於草鴞非常不容易被發現,對於牠的生態行為仍不清楚,以往目擊的大都是誤中鳥網的個體,而且越來越少被看到。2008年草鴞已經被列為第一級瀕危的保育物種。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組長夏榮生表示,根據以前小區域型的調查模式推估,大概目前在台灣草鴞的數量是300到500隻,但還必須更深入去調查。
在我們還來不及認識草鴞之前,許多意外事件已經開始接連發生。2016年高雄市野鳥學會曾在山區觀察到3個草鴞巢區,但是其中一巢的母鳥被發現死在巢位前,巢內4隻雛鳥已不見蹤影。高雄鳥會將死亡的草鴞母鳥送驗,發現體內有3種滅鼠藥成分,其中可滅鼠有0.34ppm,撲滅鼠有0.1ppm,這2種都已經超過猛禽致死濃度。
雖然農委會在2015年停止辦理施行了30多年的全國滅鼠週活動,但在南部鄉間的農地上,仍然不難發現田埂邊就散布著滅鼠藥。由於一般民眾仍有秋末作物收割後投藥滅鼠的習慣,地方農業及環保單位仍會配合發放,而這回讓草鴞母鳥死亡的成分可滅鼠,可能就是來自環保部門的環境用藥。
台灣的滅鼠藥以抗凝血劑居多,吃了毒餌的老鼠血液不易凝固,會在一個星期內失血死亡,不過中毒的老鼠行動緩慢,也很容易先遭到天敵捕食,造成二次中毒。高雄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林世忠說,育雛期間草鴞一個晚上可以抓6到12隻老鼠,甚至一年可以吃掉將近一千隻老鼠,所以惡性循環食物鏈的結果,草鴞往往亡魂在荒郊野外。
減少鼠害一定得用滅鼠藥才有效果嗎?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嘗試開始和鳳梨果農合作,在鳳梨田附近的林木設置巢箱,希望能夠吸引老鼠的天敵領角鴞入駐,來幫忙控制鼠患。
屏科大野保所研究生蔡志偉表示,老鼠藥短期間有明顯滅鼠效果,但是不再繼續投藥的話,就會因為繁殖或其他地區老鼠族群遷入遞補,使得整體族群數很快恢復。如果以猛禽來控制老鼠,可以永續且廣泛的去抑制老鼠的數量。
除了引進天敵來減少鼠害,屏科大野保所建議,不要在同一段時間全面施藥,改以定點定時投藥並回收中毒的老鼠屍體,和改用捕鼠籠等方式,都能夠達到防鼠害又減少二次中毒的意外。
鳥網長年來也威脅著草鴞的生存。2017年2月,高雄鳥會在網路上看到一張草鴞被驅鳥繩纏繞,摔落稻田的照片,雖然隔天就找到事發地點,但還是來不及救回已經觸網一個星期的草鴞。這隻中網的公草鴞還是亞成鳥,體重只剩260公克,幾乎只有一般公鳥體重的一半,研判可能是翅膀纏繞驅鳥繩,無法飛行而餓死。如果當時發現草鴞的農民,能在第一時間通報保育單位,這隻草鴞還有機會救活。
身陷險境的草鴞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隨著道路的闢建,開發的腳步往低海拔山區靠近,像石虎、穿山甲等許多珍貴瀕危的物種,也都因為棲地的破碎化而面臨生存危機。如何經營淺山丘陵地帶避免遭受嚴重干擾,是現今必須正視的生態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