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系列報導》靠海藻吃穿 海洋裡的未來潛力股

記 者/ 陳 寧

桌上擺著一盆小動物的骨頭,一旁的書架上還放著幾片乾燥的魚皮,牆邊的層架裡,擺著各式各樣顏色不同的乾燥海藻,仔細一聞,還能聞到屬於海岸的那股鹹腥味。荷蘭設計師寧克爾・霍夫利格( Nienke Hoogvliet),位在海牙的工作室,就像一個小型的自然標本館,雖然是一位設計師,但她的工作過程更像在進行科學實驗。

「我從七歲就決定成為一個素食者,在我的創作過程中,我一直在探索各種自然素材」,霍夫利格說。從小就喜歡跟著父母親近自然,喜歡動物,讓她培養出對環境的關懷。在成為一個設計師之後,她的創作理念,也反思著人類行為對環境的衝擊。

創作實驗室 自然材質是王道

霍夫利格拿出一片片乾燥魚皮,還有一張椅面用魚皮來製作的板凳,這是來自北歐,加工保存魚皮的古老技藝,在沒有化學纖維的時代,人們善用大自然現有素材,霍夫利格也嘗試利用魚皮堅韌的特性來創作。

來自北歐,加工保存魚皮的古老技藝

她還拿出幾根雞骨頭排成一列,說明她正在進行中的計畫。「我想先實驗工業化集約飼養、放牧和有機這三種方式養出來的動物,骨頭質地有什麼不同」,霍夫利格解釋。她曾經拜訪過一位製作高級骨瓷的匠師,匠師告訴她,因為現在的經濟動物大多是在密集的飼養環境中生長,骨頭質地往往因為缺乏運動,太過脆弱,沒辦法拿來當成骨瓷的原料 ,「現在只有馬骨能夠用來當原料」,她說,這樣的現象,也引發了她的靈感。

2014年霍夫利格開始鑽研海藻,將它作為創作素材,主要是注意到時尚業的污染問題和微塑膠對海洋的影響之後,希望找到替代化學纖維的可能性,「我不想要用指責或者是指導的方式,來告訴一般人環境的問題,我希望我的作品和理念之後,能夠引發人們自己做出一些思考」,她說。

快時尚的反思  化學纖維的污染

時尚產業並不如表面上的光鮮亮麗。色彩繽紛、質地與機能不同的各式紡織品,製造過程中,使用的全氟化合物、溴化阻燃劑等化學毒物,可能進到環境中,甚至傷害人體,根據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統計,2000年到2014年間,全世界的服飾產量成長了一倍,快時尚產業的興起,讓人們衣服越買越多,也越丟越快。如今,紡織業貢獻全球近20%的廢水,占了全球碳排放量的10%。

雖然化學纖維的普及,為紡織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但化纖衣物在洗衣過程中,所沖洗出的微小塑膠纖維,也在海洋生物的體內被發現。

微塑膠對海洋生態系的衝擊有多大,以及它們若是隨著食物鏈,進到人體中,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還需要更長期的研究。在許多環保團體的倡議下,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已經逐漸改變了許多民眾的生活模式,不過,如何減少化學纖維的使用,仍然是一大挑戰。

資料來源:引用紡織所2018年2月出刊的「全球纖維生產量統計」一文



根據統計,2017年全世界的天然纖維產量為2677萬噸,其中2543萬噸為棉花,占了大約95%,再來是羊毛和絲,各占大約4.3%和0.7%的產量。但是棉花、麻等植物纖維的生產,都需要使用土地,尤其棉花更是耗水的作物,在全世界最大的棉花生產國-中國,就有著棉糧爭地的現象,種植棉花換取經濟收入,卻排擠了糧食作物的生產。

創新海藻新發展  串起產官學

一般人對海藻的印象是柔軟而脆弱,很難相信這種質地怎麼可能製成織品。霍夫利格解釋,海藻的纖維質大約占20%(棉花為100%),所以只要能先分離出海藻中的纖維成分,就能像棉花一樣紡成紗,然後染色織布。早在15年前,比利時已經有廠商研發出利用海藻製造紡織品的技術,但是因為沒有商機,當霍夫利格找上他們,希望尋求協助時,他們興趣缺缺。

「為了要完成這件事,我也讀了不少相關的書和論文,也試著去找一些學校的實驗室能不能和我合作、幫我研究一些問題,不過很難找到真的能合作的單位,我做這些都已經不太像是一個藝術家的工作了」,她笑說。

在霍夫利格製作海藻織品的過程中,位在蒂爾伯格(Tilburg)市的織品博物館是很重要的支援,裡面設置的織品實驗室,有各種織布設備提供藝術家和學生申請使用,她利用博物館的資源,完成了一些作品。

霍夫利格試驗用不同海藻在不同材質上染色

另外,她也實驗了利用不同海藻在縲縈、羊毛、棉布等材質上染色,會出現什麼樣的色彩。「比如說這種海藻是紫色的,煮過之後染在布上,原本的色澤就不見了,我還在嘗試可以怎麼保留住本來的色彩」,霍夫利格說。

有了初步的成果,接下來就要能夠協助她跨足大量生產的廠商,但荷蘭已經幾乎沒有紡織業者。在Taiwan Dutch design post的引薦下,霍夫利格曾在2017年底來台灣進行為期五周的參訪與調查。台灣不僅仍保有一定規模的紡織產業,同時也有食用海藻的飲食文化。在台灣的期間,她拜訪了北海岸的漁村,實地在台灣採集海藻,在成大舉辦海藻染色工作坊,和學生一起動手做實驗,也拜訪了一些紡織業者,找到願意和她合作進行研發的夥伴,現在她只希望能盡快找到資金挹注。

深知時尚產業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其實衍生了不少環境問題,霍夫利格說,她的操作方式,如果是小量生產,對環境並不會有負面影響,若是未來進到大量生產的階段,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也得先做了才知道,但她希望能夠和合作的廠商,討論出盡量減少環境負擔的方案。

你的傳統 他的新鮮貨

在東方,人們食用海藻已經有悠久歷史,在西方,海藻作為一種食物,仍是新觀念。不少西方人對於海苔、海菜的味道,還不太能接受。

積極在荷蘭推廣利用海藻的Stichting Noordzeeboerderij(北海牧場基金會)創辦人庫恩・凡・史旺(Koen van Swam)表示,海藻絕對是深具潛力的「未來食物」。史旺指出,目前海藻超過15000種,大致分為紅藻、褐藻和綠藻三大類,「不過每一種海藻的營養成分差異都很大,就像我們不會把蔬菜中的馬鈴薯和花椰菜拿來比較一樣,但我們對這種古老的植物,仍然所知甚少」,他說。

接下來十年,荷蘭北海即將興建離岸風力電場,史旺認為這是一個機會,應該將這些離岸風電設施結合海藻農場,不僅可以孕育漁業資源,也可以固碳,海藻又可以發展出食物、動物飼料、織品、生技產品等多樣加工品,可說是一舉多得。

海藻紗

在這個仍然對海藻陌生的國度,史旺野心勃勃地說,要推動荷蘭成為世界上最佳的海藻產品製造國。對於餐桌上時時見到海菜的東亞居民來說,這個目標聽起來似乎有些狂妄,但已經視海藻為家常便飯的我們,又是否真的透徹了解了這種植物的潛力?未來的餐桌和衣櫃,會出現什麼新面貌,人們也許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想像。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