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滾海藻|東北角的海底繁盛花園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陳志昌 張光宗 鄭嘉明,剪輯 鄭嘉明

潮浪拍打著海岸,潮來潮往間,孕育著一種豐沛的生命力。在冬天與春天,它蔓延如綠色地毯,覆蓋整片礁石;到了夏天,它潛藏在海面下,伸展著葉片隨潮水擺盪搖曳。它是海洋生物的庇護所,也是海洋贈與人類最初的食物。當絕大部分的人,漸漸遺忘海藻的滋味,有人堅持與它一同翻滾,滾出海藻新價值!

海藻,又被稱為海中蔬菜。在早期,海藻是漁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老一輩漁民對哪個季節有什麼海藻可以採集,幾乎都如數家珍。

台灣因為地理上獨特的條件,海藻的多樣性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目前已知的藻類就有526種。其中東北角位處黑潮與中國沿岸冷流的交匯,有海蝕平台地形、大小不一的潮池與溝渠,海藻種類非常繁盛。

海藻博士帶你潛入海底森林

黃淑芳是台灣少數研究海藻分類的博士,在海藻世界裡鑽研30年,東北角的海灣是她最喜歡的秘密花園。在潛水教練協助下,一株又一株奇異的海底花朵得以浮出海面,被鑑別認識。

認識這麼多海藻有何用途?原來,海藻是海洋生態的基礎,它不但提供基本的食物,也是海洋生物棲息產卵交配的地方,而藻類的變化更是海洋生態變化的重要指標。

除了是海洋生態的基礎生產者,藻類也在人類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東北角最重要的食用海藻-石花菜,在四、五十年就曾經外銷日本,是當地居民重要的收入來源。如今石花菜不再外銷,每年春夏,東北角還是可以見到曬石花的場景,做成夏天最受歡迎的消暑飲料。

和平島媽媽們的海藻水餃

近年來漁業漸漸沒落,和平島居民想尋找新的出路,海藻產業成為媽媽們第一個想到的方向。在黃淑芳博士協助下,和平島與八斗子居民,十年前開始做藻類調查,認識海藻資源,也開始發展在地的海藻產業。

和平島的海藻水餃,在媽媽們經營下漸漸闖出了名號,但隨著海岸的污染與破壞,藻類也有生態危機。在南台灣,部分藻類也有減少的趨勢,海木耳是小琉球居民最喜歡食用的海藻,由於過度採集等原因,野外越來越稀少,水產試驗所研究員蘇慧美在居民要求下,開始在養殖池裡培養海木耳。

海藻生長需要氮跟磷等營養鹽,這些營養鹽常常存在魚塭的養殖廢水中。根據研究,養殖魚塭投入的飼料中,真正被魚類吸收的營養鹽只有1/3到1/2,其他都排放到河川或海洋中,造成優養化。將養魚的廢水回收來養藻類,是世界養殖大國正在推廣的模式。

引進比較符合生態的「多營養階層」養殖觀念,將養魚廢水回收養殖海木耳,如此一來,魚塭不用一直抽水、排水,池水可以不斷循環利用,藻類也可以吸收營養鹽不斷生長。東港水試所養殖的海木耳生長快速,每星期都可以採收,是東港附近餐廳很受歡迎的菜色。但蘇慧美最大的希望,是藉由多層次有機養殖,減少環境負荷。

擬球藻提煉生質柴油

屏東縣是養豬產業重鎮,每年養豬產值高達100億,但排放出來的廢水,卻也是河川優養化的元兇。蘇慧美與養豬業者合作,在海水中加入20%處理過的養豬廢水,培養一種可以提煉生質柴油的微藻-擬球藻。



蘇慧美實驗發現,這些微藻可以將養豬廢水中的氮磷完全吸收,一公噸的水可以節省100多塊的肥料成本。但由於微藻蒐集與萃取成本太高,目前還只停留在實驗階段。另外要提煉生質柴油目前仍面臨產業化瓶頸,無法真正量產。

因為氣候暖化、海岸破壞等因素,近年來有些藻類泛濫成災,有些藻類卻急速消失。當我們在尋找海藻的各種利用方式時,其實保護海岸環境,才是創造藻類新價值的根本。

集數
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