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沉重的登山裝備,來自師大的研究人員邁開腳步,踏向玉山群峰。隨著高度攀升,景致從亞熱帶變成溫帶,氣溫逐漸降低。
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台灣數度與亞洲大陸相連,許多古老生物遷徙來台定居,冰河退去後,牠們向高海拔山區遷移,歷經隔離演化,成為台灣的特有生物,山椒魚就是其中之一。山椒魚分布在西伯利亞、日本、中國東北等溫帶地區,台灣是牠們分布的最南界,棲息地局限在年均溫攝氏20度以下的山區。
當暖化問題延燒全球,怕熱的山椒魚,勢必首當其衝。溫度變化對生物的影響需要長時間觀察,在台灣高山型的國家公園中,玉山國家公園最早意識到氣候變遷對高海拔生物的影響,於是邀請師大生科系的呂光洋教授,展開長期的監測計畫。
日據時期之後,台灣山椒魚學術研究曾經出現一段空白,民國68年呂光洋老師在阿里山發現人生中的第一隻山椒魚,從此結下30年的不解之緣,他和研究人員踏遍群山,在一塊塊石頭間,尋找來自冰河期的祕密。玉山群峰之間的這片山坡地,高度將近3700公尺,是目前已知海拔最高的一處山椒魚樂園。
夜行性的山椒魚,晚上才會出來覓食,白天喜歡躲在小溪附近的石塊或木頭底下,要想一睹牠的風采,研究人員得要翻遍石頭,才有機會。
好不容易找到山椒魚,必須用GPS定位記下座標,測量牠躲藏的石頭大小、拍照紀錄周圍環境,搜索完整個樣區之後,還要麻醉牠們,標記、測量每一隻找到的山椒魚。日正當中,氣溫急速攀升,每個人都汗如雨下,大家忙著幫山椒魚降溫,忘了自己早就被晒的紅通通。完成工作後,研究人員還要把山椒魚一一送回家。
山椒魚住在高山上,林立的山頭卻也成為生態孤島,讓不同族群的山椒魚,沒辦法到處串門子,長期隔離之後,小小的台灣孕育出五種外型不同的山椒魚。生活在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中央山脈南段的是阿里山山椒魚,另外還有分布在中央山脈中段的台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南湖山區的南湖山椒魚、以及分布在雪山山脈的觀霧山椒魚。
牠們看起來柔弱,卻有一套自己的防禦本事,才能在嚴苛的環境中存活至今。師大生科系教授呂光洋說,牠們的黏液有毒,有禦敵的功能,而且遇到襲擊的時候,牠們會把尾巴舉起來,轉移敵人注意。山椒魚的天敵是蛇類、地棲性的鳥類、小型哺乳動物,同時牠也是鼠婦、蚯蚓等節肢動物的天敵。吃與被吃,是大自然設計好的循環,在人跡罕至的山林裡運行,不過牠們現階段遇上了一些麻煩,恐怕不是天賦的本領能夠應付的。
當人們的腳步靠近,山椒魚的生活難免失去安寧。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在地理上是雪山山脈的北段,是山椒魚緯度最北,海拔最低的棲地,住在這裡的是數量非常稀少的觀霧山椒魚。但是保留區內的北插天山是有名的登山路線,遊客常在水源地洗滌餐具,影響水質,也影響山椒魚的居住品質。
因為地形限制,台灣的山椒魚呈現小族群不連續性的分布,近親繁殖已經對族群繁衍相當不利,開發導致的棲地喪失更是一個大問題。師大生科系助理教授賴俊祥說,開路或野溪整治的工程,很容易就破壞了山椒魚的棲地,一個棲地消失,更代表一個族群的消失,山椒魚原本就數量稀少,禁不起這樣的打擊。
尋找、捕捉、麻醉、上標、拍照、放回,重複的動作在不同的樣區持續上演,只為了建立基礎的資料庫,釐清氣候變化與族群消長的關聯。師大生科系教授呂光洋說,目前缺少的就是以前的生物資料,我們要趕快建立資料庫,有了以後,未來十年、二十年就有資料可以比對。
山椒魚留下了台灣的冰河記憶,用生命感應暖化的威力,牠們就像礦坑裡的金絲雀,成為氣候變遷的指標,雖然平常離我們有些遙遠,但牠們的命運,正映照著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