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出門,黃耀雄得先穿越一大片工業區,煙囪、油槽、電塔是沿途風景,他的家鄉大林蒲,原本是有三百年歷史的漁村聚落,因為十大建設與臨海工業區開發,逐漸被工業包圍,當地居民被迫長期和火力發電廠、煉鋼廠、煉油廠做鄰居。
與工業為鄰有許多無奈,尤其夜晚常不時聞到酸臭的刺鼻異味,就算門窗緊閉,也難睡個好覺。往北走,來到高雄楠梓地區,當地居民在仁武、大社工業區和中油煉油廠的夾擊下,也是同樣的心情。
被重工業包圍的高雄市
高雄,是台灣石化發展的火車頭,1946年中油接收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重新整頓為高雄煉油廠,石化相關產業陸續進駐,從此高雄被重工業盤據,大大小小的煙囪成為獨特地標,也註定了空氣污染的命運。
每天呼吸這樣的空氣,到底對健康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從2012年開始,高雄市衛生局就委託學術單位,對左營、楠梓、仁武、大社石化工業區三公里內的居民,進行健康風險評估,經過兩年監測發現,這些區域空氣中甲醛、乙醛、苯、1,3-丁二烯等致癌物質濃度偏高,相較於對照組高雄旗山美濃居民,致癌風險高出1.8倍,比花蓮高出4.5倍。
空氣的擴散沒有界限,遠離工廠並不代表就能免除空氣污染的風險,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高雄重工業發展的代價,地球公民基金會舉辦小民遊高雄,另類的煙囪之旅,帶著民眾到石化工業區周遭,與在地居民對談,讓大家了解經濟發展下,被犧牲的高雄。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對每天呼吸的空氣很敏感,因為她的女兒,從小就被診斷有過敏性氣喘,她也曾經在辦公室的陽台,拍攝100天高雄的天空,結果發現只有23天,可以勉強看清楚前方的山頭。
從高處俯瞰,高雄市像是蓋著一層面紗,朦朦朧朧,這是因為空氣中瀰漫著大大小小的懸浮微粒,從2009到2011年的監測資料顯示,高屏空品區懸浮微粒年均濃度,符合空氣品質標準的比例,只有12.13%。
懸浮微粒有大有小,其中細懸浮微粒PM2.5,近年特別引發關注。PM2.5指的是粒徑在2.5微米(µm)以下的細懸浮微粒,這些細懸浮微粒只有頭髮直徑的1/28,它可以直達肺泡,引發呼吸道疾病,也可能增加罹患肺腺癌的風險。台大公衛學院的研究團隊也發現,PM2.5一旦進入血液,對人體健康將造成極大危害,甚至會誘發心血管疾病。
到底我們吸進了哪些物質?研究人員透過採樣、烘乾等過程,讓PM2.5現形,在高雄市,PM2.5前三大來源,分別為鋼鐵工業、車輛揚塵和柴油車排放,其中又以工業排放的PM2.5,含有比較多有害物質。
另外汽機車、工廠所排放出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經過陽光照射的光化學反應,也會產生懸浮微粒,再加上地形、風向、氣候因素,大量的細懸浮微粒,就會移動及累積到其他地方,因此有些地區並沒有燃煤火力發電廠,或大型工業區等污染源,PM2.5的濃度卻相當高。
空氣污染管制法能否發揮效用?
像是好山好水的南投埔里,也無法抵擋PM2.5的霾害來襲,不只南投埔里,目前台灣西部所有縣市的細懸浮微粒濃度,都沒有達到空氣品質標準,尤其高屏地區是台灣唯一,懸浮微粒與臭氧兩項污染物都超過空氣品質標準的地區,甚至到了秋冬季節,高雄小港及左營等地,PM2.5的濃度,不時會飆到破表的非常高等級。
空氣看不見、摸不到,空氣品質好與壞,很多人是無感的,王敏玲到各地演講,希望大家重視我們吸進的每一口空氣,尤其成長中的孩童,受到的影響將更大。目前台灣每五個孩童,就有一位是過敏性的氣喘兒,為了減少空氣污染對孩童的毒害,王敏玲走進校園,推動升空污旗,改善空污的行動。
高雄左營文府國小,2014年11月開始實施空污旗行動以來,85個上學天就有64天要升起空污旗,能夠安心在戶外活動的時間不到1/4,空氣污染的窘境難道無法可管?環境法律學者批評,現有的《空氣污染防制法》,應該要徹底檢討與修法。
要解決空氣污染的問題,還是必須從源頭管制,如果排放不減量,高雄的天空很難看得見藍天,1999年修訂的《空氣污染防制法》,也賦予空污總量管制的法源依據,但是卻明訂須會同經濟部才能公告實施,這也導致多年來排放量怎麼都減不了,於是王敏玲發起,要求政府落實空污總量管制的連署行動。
等了十五年,高屏地區空氣污染總量管制計畫的草案終於出爐,第一階段前三年將管控高屏空污總量不增加,第二階段將開始削減5%~10%的排放量,對於總量管制計畫,王敏玲期待更高,她認為總量管制起步已經晚了,如今還要再等三年才達到實質減量,而且削減的比例過低,無法盡速改善當地的空氣品質,高屏要的應該是更積極的減量管制。
三座化石燃料發電廠,三個大型石化專區,兩百萬輛的機車,大大小小的煙囪在高雄繼續排放,要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高雄人還要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