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靜脈之旅

採訪 張岱屏
攝影 陳志昌

如果將都市看成是一個有機體,如果它也有動脈與靜脈,那麼,清潔隊與拾荒者就是扮演著血球的角色。自從清潔隊開始做資源回收以後,住在蘆洲的劉阿伯面臨快要收不到東西的窘境,而這也是許許多多拾荒者面臨的困境。從最早期拾荒者與清潔隊的合作共生,到目前兩個體系之間的相互衝突,政府部門在大力推動資源回收之時,並沒有有效地整合在民間運作已久的拾荒體系。

穿梭於三重、蘆洲一帶的拾荒者劉阿伯,自從政府大力推行「資源回收」以後,面臨快要收不到東西的窘境。而清潔隊為了要避嫌,收來的資源垃圾不但不能給拾荒者,清潔隊收垃圾時,拾荒者也必須要「保持距離」,但是其實在多年以前,清潔隊跟拾荒者也曾經有過一段緊密依存的時光。因為政策的轉變,拾荒者的工作權與生存權被擠壓,唯一替拾荒者與舊貨商代言的社團,是各地的廢棄物運銷合作社。

位於南港與木柵交界的木柵資源回收場,一百四十多位的回收隊員,充裕的人力及經費,使得公營的木柵資源回收場得以不計人力成本,進行資源的回收以及再生,然而看在民間的舊貨商眼裡,公營回收場充足的人力與土地,著實讓民營業者望眼欲穿。事實上,在台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舊貨商都是使用不合法的土地,由於都市土地寸土寸金,大部分的舊貨商都集中在都市邊緣的農地或尚未編訂的土地上。

台北市在去年八月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公辦民營的資源回收場,為公民營資源回收體系搭起了橋樑。依照合約,舊宗資源回收場每年必須支付廠房與土地租金給環保局。除此之外,清潔隊每載回來一公噸的回收物,回收場還要另外支付一千兩百元,環保局不但不需支付預算,每年還多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其實都市也像人的身體一樣,需要運送氧氣的動脈,也需要運出二氧化碳的靜脈,上帝為人類創造了靜脈,那麼人類也該為自己的城市,創造一個更通暢的靜脈,讓廢物與資源能夠在其中運轉得更順暢。

地點
集數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