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價的消費

採訪 林佳穎
攝影 葉鎮中 張國樑

資源回收業中龐大的資金流動,幾乎意味著在廢料處理業裡,潛藏著更大的經濟誘因。在部分擁有再生技術的產業眼中看來,廢料經過一番適當的篩選,都可以處理成再生料,再生料品質與新料不致相去太遠,但成本卻比新料低…由於先天資源的限制以及島嶼的封閉特性,使得台灣塑膠廢料的循環利用,成為必然的發展。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廢紙的回收再利用。不過佔生產總數70%的工業包裝用紙,幾乎已經消化掉了全台灣的廢紙市場…

近年資源回收熱潮掃過全島,人人都知道廚餘變黑金,垃圾可以變黃金,小至社區學校,大至鄉鎮縣市,紛紛踏進拾荒的領域,累積零零散散的空瓶、廢紙賣給古物商,甚至還可以小賺一筆。以高雄縣岡山鎮為例,12萬人口靠著資源回收,一年可以創造一千八百多萬的收入,更為人所津津樂道。 

資源回收業中龐大的資金流動,幾乎意味著在廢料處理業裡,潛藏著更大的經濟誘因。在部分擁有再生技術的產業眼中看來,廢料經過一番適當的篩選,都可以處理成再生料,再生料品質與新料不致相去太遠,但成本卻比新料低。新舊原料品質間的差異,經過適當的摻雜調配,則可滿足不同等級的產品需求。

在林礦資源匱乏的台灣,循環利用可再生資源如鐵鋁、玻璃、塑膠、紙類等,都有二十年以上的歷史。隨著回收資源處理及再製技術的進步,也讓部分資源有機會減少變成垃圾的命運。但是資源回收再製,到底賺錢或者賠錢,就端視廠商以及所使用廢料的材質而不同了。 

位在彰化縣已經營三代的盛祥紡織廠,在四年前投入回收寶特瓶(PET)纖維紡紗技術的研發。總經理柯漢哲表示,保特紗所織成的梭織布,品質已與新料產品不相上下,甚至即將研發出抗菌的保特紗布料。同樣是廢容器回收再製,從事一般塑膠(PE、PP)新舊料買賣的宏恩塑膠公司,不但處理國內的經環署認證的塑膠廢料,同時也處理進口廢料,一天可以處理12公噸的廢塑膠料。

資源再生的背後,如果要嚴格追究環境成本,其實著實要付出不小的代價。根據正隆總公司安保部經理李燈銘表示,正隆造紙大園廠的廢水處理廠設計處理量每天12000公噸,產紙1500公噸,也就是八噸水換一噸紙。30億的建廠成本中,有2億花在廢水處理,甚至還興建焚化爐,來處理製紙過程產生的漿紙污泥以及相關廢棄物。 

但,是不是只要可以回收的材質,只要有處理廠,就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再製利用?那可不。環保署打算限用的保麗龍(發泡PS塑膠),在廢保麗龍處理廠,就遇到了回收處理技術上的瓶頸。 

環保署的公告應回收清除處理的回收項目多達20幾種,同時也根據回收材質的特性,制定了不同的清除及處理的補貼費率。資源回收以後全部變黃金嗎?那也不一定。

背負著人類永續發展的十字架,「資源回收」以救世英雄的姿態,出現在毫無節制的消費亂象中,當我們為「資源回收」的英明大聲歌頌時,不要忘了,再好的資源回收體系,還是得耗費相當的自然資源,才能贖回原本被消費掉的部份資源。

集數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