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非洲豬瘟疫情,養豬廚餘怎處理?

整理

台灣傳出境內首例非洲豬瘟疫情後,為了杜絕疫情擴散,農業部自10月22日起,全面禁用廚餘餵飼豬隻。台灣每年公家和民間回收的廚餘量約有77.2萬噸,其中有六成約48.3萬噸,是交給豬隻大軍來消滅,在禁餵豬隻廚餘之後,這些養豬廚餘都去了哪裡?

台灣有多少廚餘?有多少廚餘用在養豬呢?

目前我們的廚餘處理,大致可分為「飼料化」、「肥料化」、「能源化」以及其他類,像是飼養黑水虻、蚯蚓、雞鴨等方式。根據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的最新資料,全國家戶廚餘回收量約有50.5萬噸,堆肥占 45.8%(23.1萬噸)、養豬占42.8%(21.6萬噸)、生質能則是占 9.5%(4.8萬噸)、其他像是養黑水虻、蚯蚓與養雞鴨等等,則是占 1.9%(1萬噸)。

資料來源/農業部非洲豬瘟前進應變所記者會

環境部的家戶廚餘,用來養豬的21.6萬噸,加上餐廳、賣場、團膳等收的事業廚餘約26.7萬噸,合計有48.3萬公噸,換算下來每天有1324公噸,經過高溫烹煮後用來飼餵豬隻。(延伸閱讀:尋味台灣黑豬 | 禁用廚餘之後?)

從環境部整理的近年家戶廚餘再利用方式的趨勢圖可看出,自2019年面臨非洲豬瘟疫情的威脅以後,台灣使用廚餘來養豬的比例就逐年降低,堆肥成為再利用的主要方式。

從環境部114年的環境統計年報來看,也可以發現到有部分的廚餘沒有被回收,在焚化爐中垃圾性質的廚餘比例,雖然近年來有降低,但仍有將近兩成左右。

現在的養豬廚餘怎麼辦?各縣市怎麼做

人口密集度高的六都,產生的廚餘量也比一般縣市來得多,在農業部禁止廚餘使用在豬隻飼料的公告出來之後,家戶廚餘仍依照現行分類方式,分為堆肥廚餘(生廚餘)和養豬廚餘(熟廚餘),堆肥廚餘採原先方式處理;養豬廚餘,則各縣市的因應方案各有不同。

以六都來說,新北市、台北市、高雄市把養豬廚餘送往焚化廠,桃園市則是送到快速發酵廠和生質能中心處理,台中市初期以掩埋為主,後續調整為沼氣發電、掩埋、焚化並行,台南市則採堆肥、掩埋和焚化方式等多元方式。

新北市

家戶廚餘的部分,鼓勵民眾將熟廚餘瀝乾水分後,裝袋交付垃圾車收運,送至焚化廠高溫焚燒;原來由養豬場去化的熟廚餘,則採專案方式瀝乾後進焚化廠處理。

台北市

家戶廚餘按照現行分類回收規定,分為堆肥廚餘和養豬廚餘;養豬廚餘則是在期限內開放內湖、木柵、北投等三座焚化廠進行緊急銷毀。

桃園市

養豬廚餘由養豬協會送到民間的快速發酵廠和生質能中心來處理,超量的部分則送至觀音保障掩埋場,27日起也加入被業者棄單,無去化管道的餐廳廚餘,也開放送至快速發酵廠。

台中市

養豬廚餘在家戶、學校、餐飲業及機關,維持原收運方式,初期採開放文山、后里、沙鹿、霧峰等四處指定掩埋場作為暫置貯留(堆肥)使用,後續調整為沼氣發電、掩埋、焚化並行。

台南市

目前台南市內有2處高效廚餘發酵廠和1座傳統堆肥廠,月處理量能可達一千二百公噸,養豬廚餘將改採堆肥、掩埋和焚化方式進行。

高雄市

事業廚餘瀝除水分後,由民間合法清除業者運送至指定地點(中區焚化廠、南區焚化廠、岡山焚化廠、仁武焚化廠、旗山清潔隊)處理。

                                                                                                                           資料來源/各縣市環保局

註:
養豬廚餘:指家庭剩菜剩飯、魚蝦、肉類、生鮮或熟食等適合豬隻食用的
堆肥廚餘:生菜葉、果皮、茶渣、落葉、花材等不適合養豬的,以及混雜無法分辨的廚餘

我們的廚餘處理量能足夠嗎?

近年來,環境部的多元垃圾處理計畫中,也撥出經費補助各縣市推動廚餘回收,建置破碎脫水、快速發酵等設備,並透過設置生質能發電廠、高效能廚餘處理廠,以及飼養黑水虻、蚯蚓等,來減少廚餘的產生。

資料來源/農業部非洲豬瘟前進應變所記者會
註:生質能發電廠廚餘進入到生質能廠被打成漿,透過管線送進厭氧發酵系統,經過甲烷菌消化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氣體經過活性碳處理進入發電系統。                     

這次疫情,環境部環管署盤點廚餘再利用設施的量能,目前每日約可處理1620公噸的廚餘,足以應付家戶廚餘每日產生約1384公噸,尚有236公噸的空間,扣除事業廚餘的731公噸,就有495公噸的漏洞缺口,需要透過焚化或是掩埋來處理。但短期應急期過去之後,未來若決定持續禁止廚餘養豬,養豬廚餘去化的長久之計又是什麼?

廚餘到焚化爐會有什麼問題?

對於部分的廚餘將可能被送至焚化爐或掩埋場,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熟廚餘鹽分高,送到焚化爐燃燒,除了會腐蝕爐體,傷害焚化爐之外,燃燒時也容易產生排放戴奧辛氣體的疑慮;加上廚餘含水量高,容易降低焚化爐溫度,導致燃燒不完全,都是增加焚化爐空污的隱憂。他呼籲政府應該在各地推動簡易的堆肥設施或是黑水虻養殖設施等,才是解決這次問題的解方。(延伸閱讀:廚餘去哪裡?|減少焚化爐負擔)

我們又可以怎麼做?

如何從源頭減量,減少廚餘的產生,環境部表示一個人每天大約可產生一百公克的廚餘,如果能有計畫性的烹煮,吃多少煮多少;在外用餐時,不過度點餐,避免浪費,減少廚餘量,惜食也能成為防疫的重要一環。

延伸閱讀》惜食運動|計畫性採購 避免剩食產生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