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砂不可燃又損害設備
根據統計,全台已登記的家貓數,在近三年間成長五成,突破131萬隻,貓砂的使用量也直線上升。市售最常見的貓砂有三種,礦砂占5成,凝結砂約占4成,剩下1成為木屑砂。
最常見的礦砂,因價格親民、模擬天然泥土質地,深受飼主喜愛。但它無法燃燒、不可沖進馬桶、吸水後重量驚人。

桃園市桃園區清潔隊中隊長徐健崧說明,礦砂或水晶砂重量重、質地又硬,直接投入垃圾車,會加速絞盤磨損,另外對焚化爐也有影響。「礦砂不可燃,也沒有熱值,會讓爐溫降低,焚化效率變差,也會導致爐心磨損。」
設立貓砂回收桶來分流
桃園區中聖里社區,因為居民長期救援流浪貓進行結紮送養,不少家庭都有毛孩子的陪伴。里長崔美瑛說,隨著養貓家庭變多,有時候垃圾車會遇到住戶一次拿太多貓砂丟棄,導致收運困難。
桃園區清潔隊因此在2020年與中聖里合作設置「貓砂回收桶」,專收礦砂、水晶砂等不可燃砂料,並與一般垃圾分流。以中聖里和中平里,一個月就能回收2.4公噸的貓砂,這些材料最後會與瓷器等建材一同粉碎,製成鋪路用的底材。

此外,有社區大樓也遇到住戶將貓砂沖到馬桶導致堵塞,申請設立「貓砂回收桶」解決問題。
木屑砂如何協助貓便便變肥料
相比難以處理的礦砂或可能分解不均的凝結砂,部分家庭與中途之家選擇使用木屑砂。這種砂料是由木屑壓縮成顆粒狀,遇水可崩解成粉末,使用後回歸自然,甚至殺菌後製成堆肥,進一步實現資源循環。
位於新北的「拼圖喵中途之家」,每天需處理50隻貓的糞便與貓砂,店裡使用木屑砂,員工每天「搖貓砂盆」將崩解的木屑粉末蒐集並清除,根據統計,夏天店內每天要丟棄12至15公斤的貓砂,冬天則高達20多公斤。
數十公斤的廢棄物,也讓創辦人燒賣,思考如何將資源重新利用。他引進堆肥處理機,將使用過的木屑砂混合、加熱殺菌、加入酵素分解,短短三至四小時即可製成初步貓糞土,再經一個月靜置熟成,成為社區園圃的肥料。


社區綠化和小農稻米
這些來自貓咪的「再生資材」,也會被樹林社區大學與在地志工拿來使用,進行綠化,並種植艾草、甜菊等香草植物。社區專員吳典諭表示,現在社區內有5個「貓綠據點」,成為民眾了解流浪貓與動保教育的契機。
只是相比一般植物性堆肥,貓糞土的味道比較濃厚。園藝輔導員胡庭恩表示,「貓糞土剛開始味道太重,需要至少兩到三個月靜置,志工才比較願意使用

宜蘭稻作小農章思偉,長期從事有機耕作,他將貓糞土視為大地天然的有機質,並選定一小塊田地試種稻米和玉米。他也跟拼圖喵中途之家契作,將種出來的米變成「貓便當米」,挹注拼圖喵中途之家的收益。

農業廢棄物變身貓砂原料
有人為貓砂去化找出路,有人則希望貓砂來源對環境更友善。南投製茶業者Joyce,嘗試將製茶剩下的濕茶渣製成貓砂,發現不但吸臭效果佳,還能延長使用壽命,礦砂用量減半。
他也發現,飲料廠製作飲料後剩下的茶渣,含水量高達八成五至九成,無法進到焚化爐燃燒,加上堆肥也容易造成發酵惡臭與土壤鹼化,於是他進一步與飲料廠合作,每天回收四至五噸的茶渣,製成環保除臭貓砂 。

宜蘭三星則有業者與農民合作,使用當地廢棄的稻殼、銀柳莖葉、甚至香蕉與鳳梨採收後的枝葉,製成貓砂,兼顧環境與農業循環。這些植物性貓砂可自然分解,也更容易進行再利用。

儘管環保貓砂選項漸多,仍有多數飼主無法割捨礦砂的便利,與貓咪對貓砂的適應性。隨著都市養貓人口增加,越來越多人試著源頭減量,讓這些本來要被丟棄的資源,找到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