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颱凱米】港都遇水劫|思考減災、調適方案

凱米颱風過境,在高雄山區、平地分別創下單日累積雨量1217.5、887.5毫米的紀錄,其中平地雨量甚至比2009年莫拉克颱風還高出60多毫米,在氣候愈趨極端的趨勢下,該如何思考減災、調適的方案呢?

凱米颱風在高雄山區、市區帶來災情

凱米颱風過境期間,高雄茂林區的測站,兩日累積雨量超過一千八百毫米,在全台排名第一。全高雄共有一百多條溪流,發布土石流紅色警戒,五個行政區發布大規模崩塌紅色警戒,旗山區有土石流沖入民宅,導致一人死亡。

不只是山區,7月24日起,市區陸續傳出淹水災情。在三民區建中路,淹水高度讓小客車幾乎滅頂,洪水不斷湧進屋內。暴雨加上適逢大潮,洪水無法經由愛河等排水系統排出,更加劇了淹水情況。25日傍晚,積水終於完全消退,留下一片狼藉,居民忙著清理家園。

高雄市三民區居民在大水退去後,清出被泡壞的家具。

美濃降雨超越莫拉克風災,推動「在地滯洪」延緩洪峰抵達下游時間 

在高雄市美濃區,當地信仰中心天后宮,就坐落在美濃溪、美濃湖排水、竹子門排水三條水系的交會處,往年這一帶就是淹水熱點,鄰近居民幾乎都有遭逢水患的經驗,但不少人說,這次淹水的嚴重程度超越莫拉克風災,多數人設置的擋水閘門高度約一米至一米半,然而超過一人高的洪水還是淹進家門,損失慘重。

美濃居民吳先生在鋁門上記錄著每次淹水的高度。

美濃聚落上游的美濃湖,一百多年前曾經有六十公頃,現在只剩二十公頃。為了增加上游的滯洪量,水利署與海洋大學合作,推動「在地滯洪」。

美濃部分農民,會在五到九月的汛期休耕,種植綠肥,只要將田埂加高十幾公分,稻田就成為蓄水空間。水利署會請農民協助,在颱風來襲前將稻田出水口堵住、用來蓄洪,颱風警報解除後,再打開出水口讓水排出,藉此避免大量洪水一口氣往下游湧去。

此外,美濃的特色作物野蓮,植株長大後相對耐淹,如果農民判斷蓄洪不致影響野蓮生長,就會在颱風來襲前,使用溢流管降低水位,讓野蓮池容納更多水。目前有一百多位農民、共94公頃農地加入。

美濃特色作物野蓮池也能作為大雨來臨時蓄水的空間。

主持計畫的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邱昱嘉評估,這些農地在凱米颱風期間,大約積蓄了26萬立方公尺的水,雖然無法完全避免聚落淹水,但仍對減輕美濃溪的洪患壓力有幫助。

延伸閱讀》不只水雉回家|美濃湖溼地復育二三事

城市蓄洪能力如何提升?

相較於鄉村,城市中不透水的硬鋪面增加得更快。在2001年潭美颱風過境時,受災嚴重的三民區本和里,曾經有一個七公頃的本館埤,後來被填平。2010年的凡那比颱風,導致仁武區大淹水,當時就有人認為,這跟當地的草潭埤面積縮減有關。今年凱米颱風來襲,同樣的區域又再度受災。

近年政府開始思考,還給城市部分滯洪空間。目前高雄市共有25個滯洪池,總滯洪量將近五百萬噸。但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以草潭埤滯洪池為例,質疑高雄市府的第100期市地重劃計畫,將它僅存的三分之一面積,又切割到只剩原有大小的九分之一,這次仁武區在凱米颱風來襲時又嚴重淹水,顯示被限縮後的滯洪空間根本不足。

高雄市共開闢了25個滯洪空間,可容納約500萬噸的水量。圖為草潭埤滯洪池

此外,森林城市協會也表示,這次鳳山區、三民區淹水的時間點,與澄清湖溢洪的時間點吻合,而澄清湖旁的小貝湖,原本能發揮承接澄清湖溢流洪水的功能,卻已在多年開發中縮減到僅剩十分之一面積,高雄捷運黃線TOD開發案,可能會破壞它僅存的滯洪能力,加劇下游淹水風險。

高雄市府水利局發布新聞稿回應,小貝湖目前的滯洪量估計不到一萬噸,開發案新設的滯洪池會提升至六萬噸。至於草潭埤在增設排水、抽水系統後,滯洪能力也有所提升。

學者提醒開發行為應避免加劇水患風險

如何避免大型開發增加水患風險,是未來城市發展時思考的重點。

高雄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吳明淏認為,在高度發展的城市中,要單靠限制開發來保留滯洪空間有難度,應該思考如何兩者兼顧。事實上為了避免開發行為增加水患風險,水利署亦有擬定「出流管制」的相關規範

根據水利署的說明,「出流管制」是為避免土地開發減少土地透水面積所增加的逕流量,造成鄰近土地或下游排水路淹水,透過出流管制計畫書的審查機制,要求土地開發業者負起社會責任,於開發基地內設置減洪設施共同分擔洪水,使其開發後基地排水出口洪峰流量不得超過開發前。

面對氣候變遷,土地開發業者也要負起責任,在開發基地內設置減洪設施。

高雄市市立美術館、內惟埤舊址一帶,過去不常淹水,但這次颱風期間仍有部分災情。吳明淏認為,這個區域的大樓興建時,不可能沒有做任何配套措施:「但我們必須說,這樣的配套措施,可能是根基於過去的經驗去做水理計算,無法應付現在、未來極端氣候事件的衝擊。後續我們會針對這塊區域進行檢討,也有可能把它納入易淹水的範圍內。」

延伸閱讀》保衛水岸第一排|澄清湖畔開發爭議

極端暴雨無法避免,應思考如何提升城市面對災害的韌性

吳明淏提醒,極端氣候帶來的暴雨,很可能超過既有工程的設計,政府與民眾的思維,必須從要求零災害,轉變為災害發生時能夠降低損失、更快復原。

高雄市多個大樓地下室嚴重積水,抽水車不間斷的日夜抽水。

他舉例,過去曾發生大樓地下室的電力設備或發電機因淹水而損壞、無法供電,「有些大樓後來就把發電設備改到樓上,但就我所知,這次又發生許多大樓地下室的發電設備泡水,那可能是因為居民沒考慮到可能會遭遇這種情形,這都是需要我們從災害中學習的。」

許多分析結果都顯示,在氣候變遷趨勢下,未來的降雨強度可能越來越極端,學習如何與水共存、提升城市面臨災害時的韌性,是凱米颱風帶給我們的艱難課題。

從追求零災害到學習與水共存,找出平衡之道,才能讓城市永續。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