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利

小水力 大創意|小小水圳也能發電

2017-09-11

水,灌溉農田、孕育生命、給人清涼,還蘊藏著源源不絕的巨大能量。不用燃料、沒有污染,發揮創意,小小水圳也可以成為電力來源…

藻礁大未來|當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選址在桃園藻礁

2017-08-14

沒有珊瑚礁的繽紛,乍看之下,不算美麗。走近、蹲下,才能看見傳奇。這是由藻類所建造的生物礁,藻類留下的鈣化石灰質,黏結其他沉積物,慢慢形成礁體,最古老的有7600年。

【食農教育】小學生辦桌|從耕種到料理

2017-07-10

一個充滿食物的學校,笑聲最多的課,不在教室裡。一雙雙稚嫩的手,陪伴種子到餐桌,他們想完成一場夏夜晚宴,親手為師長煮出謝師宴。超迷你的小田、果園、菜園,還有魚菜共生,這些都位在台南官田國小的校園裡,五年前到任的校長林保良,正進行一場獨一無二的食農教育。

跟著溫度搬家 | 山椒魚記事 (2017新版)

2017-07-03

阿椒:「我來自北方,遠從冰河期走來,你們叫我山椒魚,不過,我不是魚 ,是有尾巴的兩棲類,蛙類才是我的近親。」「經過多年的隔離演化,才成為台灣的特有種,但是數量稀少,名列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如果全球持續暖化,我們會越來越歹命。」

採山:亞泥開採新城山|礦下部落的生活

2017-06-26

2017年6月,齊柏林驟然辭世,他生前關心的亞泥礦場成為焦點,其實,亞泥礦區一直是當地居民的擔憂。網路上二十多萬人連署,希望撤銷亞泥新城山礦場展限,越來越烈的怒火,從太魯閣延燒到行政院。

雨撼北海岸|強降雨下的土地管理與排水系統

2017-06-05

變色的海水、泥黃的台二線、崩塌的山壁,一場暴雨,改變了北海岸的顏色。6月2日,梅雨鋒面為北海岸帶來暴雨,基隆市基金一路,短短幾小時,變成黃濁大河…

與水共存之路|強降雨下的海綿城市

2017-06-05

6月2日上午,中央氣象局發布大雷雨警報,呼籲北部嚴防土石流及淹水,短短一小時,台北市東湖國小就測到當日最大降雨量,每小時154毫米。目前台灣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統,只能應付每小時40-50毫米的降雨量,台北市的雨水下水道設計標準是每小時78.8毫米,已是全台最高,面對暴雨來襲,還是無法負荷。

【山區開發】擾動集水區|誰讓水庫越裝越少?

2017-05-22

滿眼翠綠或滿目瘡痍,你希望喝的水,來自什麼樣的集水區?水庫上游,該維持天然與低度使用,近年來為何開發頻傳、漏洞百出?

泰平輕遊|雙溪泰平風景停格:石頭屋、水梯田、古道

2017-05-22

小橋、流水、人家,遺世獨立的迷你桃花源,保存在翡翠水庫最上游。它曾是淡蘭古道的重要中繼站,後來漸漸沒落,加上水源特定區的嚴格限制,時間彷彿停格。一群人用心轉變著泰平里,荒廢的水田,一塊塊重新種植,遺落的古道,一段段細心手作。走進泰平,這裡古樸又清新,讓人一見傾心。

編織天赦庄|用竹編找回社區與產業的光芒

2017-05-15

嘉義縣溪口鄉,一個只有一萬多人口的庄頭,當年由地理師取名為天赦,涵意是平安。在五六零年代,天赦庄曾經以竹編撐起一片天,號稱「竹簍王國」,只是好景不常。現在他們依然與竹共舞,期盼能編織出另外一片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