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陳添寶
漂流木的旅行|它們如何從山上流落到海邊?
如果樹木是山林的守護神,那麼失去生命的漂流木,是否是用殘留的身軀,表達對人類迫害的控訴,颱風過後,大海成了貯木池,海岸成了「木頭沙灘」,港口因而封閉,漁民停止漁撈…為了追查這麼多漂流木從何而來,我們逆流而上,來到大安溪上游的台中縣和平鄉達觀村,整條溪流裡煙霧繚繞,處處可見火燒漂流木的場景,數不清的巨木堵住了河流出口、橋墩及攔砂壩,一場無限延燒的漂流木災難正在上演,看守台灣小組在大雨來臨之前,登入大雪山林場,尋找巨木來源的答案,也終於知道了這些原本住在山林的樹木如何長途跋涉下山,展開一場奇異的旅程。
【納莉颱風】水的驚嘆號|台北變成湖
納莉颱風在一夕之間,讓台北市成了台北湖,也使得台北人重新去思考我們與河流、與水的關係。事實上,自從台北盆地在地球上誕生到現在,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是湖泊就是沼澤。水是台北盆地性格的一部份,但是,當台北發展成為高密度的都市,整個治水政策與思維卻是以一種嫌棄的態度面對水,這種嫌棄的態度表現在堤防與大型抽水站的設置上。納莉之後,我們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態度,與都市裡的水建立起新夥伴關係呢?這是本集所欲探討的方向。
熱島‧台北|市中心與郊區溫差最大的城市
和過去相比,台北明顯熱了許多。2001年6月29日,太平洋高壓籠罩台灣,冷氣房裡的台北人打開電視一看,發現氣溫高達37.8度,拿下全國第一。當台灣溫度偏高時,台北市氣溫可以比其他城市高三到五度。
歸人砂城|砂石車運輸的安全問題
兩年前,砂石車巨輪,奪走了兩位高中生年輕的生命。兩年後,司機獲判無罪,為了討回公理,何深淵揹起亡女遺照,挑戰司法正義!「歸人砂城」帶您一起探討砂石的運輸問題。
廚餘變黑金|廚餘回收當堆肥
近幾年來,廚餘回收儼然已經形成一種民間自主的風氣。從北到南,從都市到農村,大家彷彿如夢初醒般,發現廚餘回收的好處,到處都有人在嘗試、摸索,企圖將廚餘變黑金(有機肥),這潮流一步步從個人、民間社團,推展到地方政府。也因為這風氣是來自民間自主的嘗試,所以各自摸索出不同的方法,形成眾聲喧嘩的景象。
七彩湖之歌|布農族聖地的尋根之旅
今年除夕,南投縣信義鄉雙龍村長老教會,帶著160位布農族人,踩著祖先的步伐,到布農族的聖地—七彩湖,展開一年一次的尋根之行。雙龍村的居民,從1歲到85歲跨越四代人口,浩浩蕩蕩地來到海拔2700公尺的山坳,從紮營到生火煮食,父傳子、子傳孫,一點一滴地將上一代的生活智慧傳授給下一代。
棲蘭森林運動|搶救台灣殘存的天然檜木林
1998年保育人士舉發退輔會森林保育處,於棲蘭山以枯立倒木整理之名行砍伐之實,於是一場"搶救棲蘭檜木"的森林運動在全國燃起。 同年環保團體發起"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催生連署,為森林而走千人遊行、為森林祈福守夜等活動,透過民間的力量全力搶救台灣殘存的天然檜木林,而經過三年的努力,棲蘭檜木的前景為何?
觀光災情|草嶺村民將震災經歷包裝成旅遊賣點
地震後再到草嶺觀光,除了滿滿的飯店招牌外,還多了幾處觀光景點的招牌--「大走山碼頭」、「遊湖看走山」、「921大走山」,當所有災民還在埋怨政府的救災政策時,草嶺村民早就拾起悲情做起地震的生意來了,甚至連地震當天的受難經驗也成了觀光說詞。
廢土的旅行|九二一地震後營建廢棄土
地震來了、房子倒了,倒塌的房子混雜著破家具及垃圾,最後去了哪裡?921地震之後,產生了3000萬公噸的建築廢土,這樣龐大的廢土量,是平時台灣營建廢土的兩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在地震之後以緊急命令的方式設置了許多廢土臨時棄置場,然而這些廢土棄置場的位置是否適當呢?
【災變系列】-不安的大地(上)|台灣歷史地震災害
早在1644年,台灣就有地震發生的記載,在各種天災中,地震為台灣民眾帶來的傷害,遠比其他的天然災害還要嚴重。自1897年有了地震儀觀測地震以來,台灣總共發生22次的重大地震災害。 嘉義在過去歷史三四百年 發生過七次大地震 台灣在地震危害度分布上共分為四個區域,最嚴重的是第四區,範圍含蓋了嘉義市、嘉義縣與花蓮縣,其中,不管是從地震危害分布圖來看,或過去的地震記錄看,嘉義在過去三、四百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