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冠丞
礦下居民的曙光|盼礦業改革保障家園
2017年6月,導演齊柏林辭世,亞泥礦區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撤銷亞泥展限的連署,突破二十萬,呼籲礦業改革的聲浪一波接一波。時隔兩年,礦業法卻遲遲難以完成修法,礦場下的居民,能否等到礦業改革的曙光?
空襲警報:秋行軍蟲 來襲!
頭頂倒Y字型的頭縫線、每個體節包含四個黑點,並呈梯形分布,牠是目前被通緝的田間害蟲「秋行軍蟲」。飛行能力很強,加上氣流輔助,一個晚上可遷移一百到三百公里不等,換算下來,也就是十幾個小時內,就可以達到數百公里的傳播距離。 秋行軍蟲怎麼來台灣的? 早期秋行軍蟲只在美洲移動,2016年以後首度入侵非洲,之後逐步蔓延,先遷移到印度,又沿著中南半島,2019年初入侵中國。短短六個多月,...
【熊在人間】小熊回家記|從南安小熊看台灣黑熊保育的挑戰
曾經有句諺語說,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一整個村莊的力量。那麼,讓一隻瀕臨絕種的小黑熊重返山林,又需要多少人同心協力,多少專業的考量與規劃,才能完成?近年台灣第一次執行的黑熊野放工作,從照養到訓練如何進行?野放之後的工作與挑戰又是什麼?
尋味台灣黑豬 | 漫漫保種路
身披黑毛,大而下垂的耳朵,充滿皺褶的皮膚,台灣黑豬,有著特殊的外觀,也有獨特風味。牠是人們心中美味的代名詞,也是具有台灣特色的在地畜產。蘊藏在台灣黑豬身上的基因寶庫,要怎麼傳承?
尋味台灣黑豬 | 禁用廚餘之後?
人類馴養家豬,已經超過一萬年的歷史,牠們把殘羹剩菜,田間的農業副產品,轉換成農民的財富。隨著養豬產業走向現代化,廚餘養豬,被認為可能成為防疫缺口。台灣每年回收的廚餘,高達55萬公噸,其中有62%,都成為豬的大餐。廚餘不養豬之後,該送往哪裡?台灣的黑豬產業,會不會隨著禁令,漸漸消失?
飄洋過海蘭嶼豬|解開小耳豬深藏的秘密
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肉豬,大部分都是國外的洋豬,其實台灣本土存在著兩種原生種豬,一種是生活在山林裡的野豬,一種是蘭嶼的小耳豬。蘭嶼豬經過農政單位四十多年的保種,現在成為重要的實驗動物,牠的基因,更隱藏著遠古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