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冠丞
藻礁微光|中油的迴避方案降低生態衝擊了嗎?
有一段神奇海岸,位在桃園,深棕色的礁體,就像聚寶盆,經常拋出驚喜。冬季,是藻礁最美的時候,配合海水最低潮位的短暫時刻,才能見到它的嬌豔。然而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就選址在大潭藻礁,開發案在2018年10月通過環評。身處保育與能源的拉鋸,已經存在7600年的大潭藻礁,能否繼續發光?
航向藍色國土的槳(上):船上航行看到的海洋危機
海洋廢棄物造成許多海洋生物的死亡,進而反噬人類生活環境的安全與健康,是全世界都關注的環保議題。2018年,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成立二十週年,策畫「黑潮島航計畫」遶島行動,號召海島子民重視海洋環境惡化的議題。 「第一次遶島是在2003年3月」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廖鴻基說,當時黑潮基金會五歲,一群人一艘船,用一個月把台灣繞一圈。他強調,台灣是個島國,海洋是台灣人當然的生活領域,...
山林裡的祕芳|台灣原生植物入餐桌
廚房裡的辛香料,用來用去,只有青蔥、大蒜、辣椒嗎?其實,台灣山林裡各種原生香料,一直是原住民文化中的一部分,這些獨具風味的香料,有沒有可能站上世界舞台,成為代表台灣的一種味道呢?
年年有蟹|避免過度捕撈萬里蟹
北海岸的金山、石門、萬裡區域,長期以來是台灣捕蟹產業的重鎮,產量佔據全台八成以上,新北市政府將在台灣西北海域捕獲花蟹、三點蟹、石蟳,包裝成萬裡蟹品牌,希望挽救一度沉寂的捕蟹產業。 畫面提供新北市漁業及漁港事業管理處 萬裡蟹主要販賣點,位於鄰近西北漁場的富基、野柳與龜吼三個漁港,即使非假日,市集也熱鬧熱鬧。市場反應熱,產業蓬勃發展,但如果一直抓一直吃,就怕步上黑鮪魚或曼波魚的後塵。...
惡地生機|看似荒涼其實有著豐富生態的月世界
台南與高雄交界,一片由泥岩形成的月世界。一年多前,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為了解這裡的動物生態,開始架設攝影機進行長期觀測。惡土地形一向被認為草木不生、生態貧瘠,但晁瑞光發現,龍崎地區生態超乎想像。 架設攝影機的位置,就在龍崎事業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預定地周圍一公里內。攝影鏡頭下的龍崎,是動物的樂土,野兔寶寶黏著媽媽喝奶、白鼻心在這裡談情說愛、穿山甲悠然過溪、竹雞帶著小雞覓食,...
【穿梭島嶼20年 討山篇】梨山歲月| 高山農業的代價
台灣,是個多山的島嶼。為了在山上討生活,蘋果、水梨上山,茶樹、高麗菜也跟著攻城掠地。為了在山上拚觀光,一家家溫泉旅館興建,與水爭地。為了拚水源,政府開發淺山,淹沒八色鳥棲地。人與山相爭半世紀,誰輸誰贏?該如何和解?讓我們搭乘時光機,看見山林的美麗與哀愁。
【穿梭島嶼20年 山林篇】丹大之傷 | 山林還能復育嗎?
二十年,能讓嬰兒長成青年,青年走向中年,也能讓中年人步入老年。二十年,對大樹來說很短暫,對台灣的山林來說,卻經歷了許多變化。 二十年來,我們的島持續紀錄山林的重大變遷,有些地方,森林得到保護,有些地方,森林變成菜地,遭受嚴重污染,一直無法恢復。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二十年來,發生在山林中的那些事…
【穿梭島嶼二十年 河流篇】荒漠 濁水溪 | 誰拿走了水?
我們來到台灣第一大河-濁水溪。這是二十年前濁水溪的景象:孩子們在溪水裡玩耍、農民撐著竹筏將竹子運送到下游、鐵黑色的溪水流過密布的水圳,滋養著彰化雲林這片台灣最重要的穀倉。 濁水溪不只是一條河,也是農民的命脈。 當時,台灣最大的引水工程-集集攔河堰還沒完工,直到2001年集集攔河堰開始運轉,將濁水溪的水源統籌分配給農業、民生與工業,從此改變了濁水溪的命運。 集集攔河堰截水二十年 濁水溪變貌...
【穿梭島嶼二十年 河流篇】變遷 淡水河 | 垃圾山清除之後的未來
二十年,對一個人來說,是從嬰兒長成青年或從青年步入中年的歲月。對一條河來說,二十年又會有怎樣的經歷?是逐漸死亡或是重獲新生? 二十年來,我們的島紀錄著許多河流的變化,有的從骯髒變清淨,有的從豐沛變乾涸。讓我們和島上的老朋友一起回顧這二十年,那條在你生活周遭既熟悉又陌生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