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人間
2018年7月10日,一隻跟媽媽走失的小熊,被遊客發現出現在花蓮南安瀑布附近,根據體型估算大約三到五個月,是個還需要喝奶,無法在野外自行求生的小孩。花蓮林管處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在發現小熊的現場,布置簡易圍籬,希望熊媽媽能回來把小熊帶走,沒想到因為太多人為干擾,熊媽媽始終沒有出現。
找不到媽媽的小熊,持續在瀑布附近逗留,翻找遊人留下的垃圾,排遺中甚至發現菸蒂,幾天後小熊開始拉肚子,健康狀況急轉直下,好幾天都虛弱地躲在橋墩下,最後甚至不肯進食。等了兩個星期,熊媽媽沒出現,再下去小熊勢必一命嗚呼,研究黑熊二十多年的黑熊媽媽黃美秀,於是建議管理單位,是該啟動救援了。
黃美秀表示,南安小熊是台灣第一起,和媽媽走失生命垂危而落入人間的熊。在沒有母熊的狀況下,該怎麼拉拔長大?學者與管理單位達成共識,最好的安排,就是透過人為安置和野訓過程,讓小熊能回到原棲地。2018年8月,南安小熊被安置到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低海拔試驗站,由黃美秀老師組成野訓團隊接手照養。還沒斷奶的小熊,除了喝代奶和麥片調製成的小熊粥,林務局各地的林管處工作站也動員,幫小熊採集各種野外的食物。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也發起小熊食物募集,各地關心小熊的民眾寄來蔬果、雞蛋、蜂蜜等食物,填滿工作站的冰箱。小熊幾乎什麼都吃、什麼都嘗試,讓研究人員大開眼界。同時為了籌募野訓計畫的各項經費,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發起民眾募資,總共2403人出資,募得450萬元,藉由點點滴滴的小額捐款,讓民眾共同參與這項保育行動。
野訓啟動
位於台中烏石坑的低海拔試驗站,有一座全台灣獨一無二,專門提供給小熊野訓的展場,面積有2400平方公尺,十多年前曾經有兩隻小熊HAPPY和BINGO在這裡進行野訓。當年的兩隻熊最後並沒有野放,場地閒置十多年,樹木長得更加茂密,為了避免小熊越獄成功,特生中心格外慎重事先特別整理場地。
小熊越長越大,原本的籠舍已經不能滿足活動需求,2018年12月,野訓團隊準備把牠搬移到更寬闊的森林展場,開始第二階段的中學課程。第一步就是要訓練小熊,像野外的熊一樣覓食。由於野外的黑熊食性本來就很多樣,研究人員每天費盡心思,替小熊準備十多種蔬果或野外採集的食物。
野訓的小熊不可以飯來張口,必須靠自己的嗅覺,爬上樹或在地下挖掘,把食物找出來。研究人員在準備食物之外,也要觀察小熊的健康狀況。他們每天採集糞便放進冰箱保存,分析這隻熊究竟吃了些什麼。
小熊不但要會採集野果,也要會獵捕動物,野訓團隊準備了雞、小羊、小豬等動物,小熊成功地抓到好幾隻,但有一隻大膽雞,壓根就不怕小熊,還跟在後頭吃小熊剩下的食物或便便裡的種子,成為小熊野訓生涯中的好麻雞。
野訓展場裡,研究人員得以長時間近距離地觀察小熊的各種行為,這是野外研究不可能做到的。野外的台灣黑熊有築巢習性,南安小熊也很快展現築巢技能,在森林展場的樹冠層,做了六七個舒適的窩,黃美秀推測,是小時候跟媽媽在一起,耳濡目染學習來的。
野訓小熊的過程,就像代替熊媽媽拉拔牠長大,「有一個感覺,哇,這個小孩子長得很快、變化很大」野訓團隊研究助理張碩軒說。隨著小熊體態越來越成熟,身手也越來越矯健,分離的時間也逐漸逼近。
四月初野訓團隊替小熊進行第五次健康檢查,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獸醫團隊,特別前來支援,帶來大型動物專用的移動式超音波與X光機,這也是野放前最後的體檢。
進入倒數階段的最後一堂課,是要訓練小熊迴避人,斷開對人的依戀,這也是野放能不能成功最大的關鍵。黃美秀說,野放前最後兩個星期連研究人員也都不靠近熊,對人的趨避必須百分之百嚴格做到,才有辦法野放。
對熊來說,森林是家,但也隱藏凶險。根據黃美秀二十多年的調查,野外繫放的台灣黑熊中,高達一半因為誤入陷阱而斷趾斷掌。為此,野訓團隊特別加開一堂全世界都沒有的野訓課程,教小熊認識並趨避陷阱。
野放準備
小熊準備好了,但是大環境夠不夠友善,能讓這隻熊妹仔順利長大呢?黃美秀來到花蓮卓溪鄉與部落族人溝通,族人都表達心聲,希望小熊能早日回家。花蓮南安部落青年林泳浤說,這幾年部落已經有意識地,不再使用獸鋏狩獵,這次小熊野放,部落希望做一個好的示範,杜絕任何獵捕或使用獸鋏的行為。
小熊野放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野放時間選在野外果實豐盛、天氣比較穩定的四月底,地點也是煞費思量。林務局2018年12月就委託部落青年進入深山探勘,評選出適合野放的地點,首先食物資源必須豐富,另外距離部落或山屋,必須有一定距離,避免人為干擾,最後終於選出適合野放的地點。
野放之後要怎麼知道小熊活得好不好?會不會遭遇不測?藉由小熊身上帶的衛星發報器,研究團隊可以隨時掌握牠的行蹤,「如果小熊在一個地方不動超過一天以上,我們就會立刻知道,牠可能出狀況了」黃美秀表示,野放之後的追蹤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即時修正小熊的行為,避免不必要的人熊衝突。比如近年因為無痕山林不確實,野外黑熊受廚餘食物等吸引,出沒山屋的事件頻傳,有了衛星定位,若得知小熊出現在山屋附近,管理單位就要在第一時間即時處置。
南安小熊的頸圈,非常特別具有延展性,會隨著小熊成長而加大,一年後自動脫落,顏色是非常鮮豔的粉紅色,讓民眾容易辨識。萬一在野外發現小熊蹤跡,可以利用黑熊通報系統,通知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或林務局。
回家之後
根據調查,野外的台灣黑熊目前僅存200到600隻左右,黃美秀在玉山國家公園、大雪山等地,採集了好幾百件野外黑熊的糞便或組織,交由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系進行DNA分析,鑑定出157隻黑熊個體,每隻熊的遺傳資訊甚至親緣關係,都可以從圖上看出來。台大動科系教授朱有田指出,從目前的遺傳資訊看來,大雪山地區的黑熊遺傳多樣性低於玉山國家公園,有近親交配、基因窄化的疑慮。
台大動科系的實驗室裡,有好幾桶液態氮低溫保存罐,裡面保存著包括黑熊、石虎等瀕臨絕種動物的細胞樣本,其中有一支是南安小熊的細胞。萬一有一天,台灣黑熊在島嶼上真的滅絕,這一支支冷凍保存的細胞,是讓這個物種能苟延存活,最後不得已的手段。
長久以來,社會大眾與官方對黑熊的生態習性了解太少,過去三十年來,台灣黑熊保育研究經費拮据,前幾年包括野外黑熊調查用的頸圈,都還是靠民間募款,保育工作力不從心。4月23日,在小熊野放前的記者會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特別強調,今年林務局的野保經費已經提高到一億兩千萬,未來預計每年針對五個瀕臨絕種的動物做調查,了解包括黑熊、石虎等瀕絕生物,最基礎的野外調查資料。
小熊回家了。但牠的未來會是什麼?我們能不能好好守護牠的家,把黑熊存活的希望,留在山林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