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冠丞

礦下居民的曙光|盼礦業改革保障家園

2019-06-24

2017年6月,導演齊柏林辭世,亞泥礦區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撤銷亞泥展限的連署,突破二十萬,呼籲礦業改革的聲浪一波接一波。時隔兩年,礦業法卻遲遲難以完成修法,礦場下的居民,能否等到礦業改革的曙光?  

綠能種子在部落|全國第一家部落公民電廠

2019-05-20

近年來,綠能的開發,往往伴隨著生態與部落主權的爭議,但也有許多原住民部落,正一步步地,在綠能與部落發展之間找出解答…  

【熊在人間】小熊回家記|從南安小熊看台灣黑熊保育的挑戰

2019-05-06

曾經有句諺語說,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一整個村莊的力量。那麼,讓一隻瀕臨絕種的小黑熊重返山林,又需要多少人同心協力,多少專業的考量與規劃,才能完成?近年台灣第一次執行的黑熊野放工作,從照養到訓練如何進行?野放之後的工作與挑戰又是什麼?  

尋味台灣黑豬~禁用廚餘之後?

2019-04-08

人類馴養家豬,已經超過一萬年的歷史,牠們把殘羹剩菜,田間的農業副產品,轉換成農民的財富。隨著養豬產業走向現代化,廚餘養豬,被認為可能成為防疫缺口。台灣每年回收的廚餘,高達55萬公噸,其中有62%,都成為豬的大餐。廚餘不養豬之後,該送往哪裡?台灣的黑豬產業,會不會隨著禁令,漸漸消失?  

飄洋過海蘭嶼豬|解開小耳豬深藏的秘密

2019-04-01

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肉豬,大部分都是國外的洋豬,其實台灣本土存在著兩種原生種豬,一種是生活在山林裡的野豬,一種是蘭嶼的小耳豬。蘭嶼豬經過農政單位四十多年的保種,現在成為重要的實驗動物,牠的基因,更隱藏著遠古的秘密…  

高屏溪口的雁鴨輓歌|候鳥中毒危機

2019-03-18

春天的腳步來臨,正是遠從北方來到台灣度冬的候鳥,換上新羽,準備北返的時刻,有些雁鴨,卻再也回不了家。高屏溪口為何成了候鳥斷魂處?  

奔騰 小水力|微水力發電的可行性

2019-03-18

台灣山高水急、雨量豐沛,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近年來,部分社區、台電、農田水利會,展開各種小水力的開發,讓這最古老的發電方式,再度受到重視…  

藻礁微光|中油的迴避方案降低生態衝擊了嗎?

2019-03-11

有一段神奇海岸,位在桃園,深棕色的礁體,就像聚寶盆,經常拋出驚喜。冬季,是藻礁最美的時候,配合海水最低潮位的短暫時刻,才能見到它的嬌豔。然而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就選址在大潭藻礁,開發案在2018年10月通過環評。身處保育與能源的拉鋸,已經存在7600年的大潭藻礁,能否繼續發光?  

吃魚這門課|學習吃有刺的魚

2018-09-24

台灣四面環海、魚種豐富,但是我們對周遭的魚其實很陌生。因為不認識、不了解,許多魚並沒有被珍惜對待。而漁民是造成海洋資源枯竭的元凶嗎?其實,改變的開端,也在我們的餐桌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