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二結王公廟,在王公壽誕時間,舉辦一年一度的過火儀式。王公過火儀式,實際上包含著「抓乩童、跳過火」的先後程序。先由王公到村落中找尋神明指定的乩童,再做法保護過火隊伍的平安。2011年被宜蘭縣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資產,地方居民感到光榮。無形文化資產首重地方居民的參與,不僅建立地區認同感,更有文化傳承的意義。
阿里山鄒族達邦部落,舉行歷史悠久的戰祭Mayasvi(瑪雅斯比),過去不定時舉辦,現代大概在春季,由部落商議舉辦,從修整到祭典的整個戰祭過程,2014年被訂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
今年達邦部落為男子集會所庫巴(Kuba)更換屋頂,成為部落中的大事。庫巴是兩層樓的木構建築,是部落決定大事的地點,女子不能進入。厚實的屋頂,重達15噸,利用不同植物鋪設。但是環境變遷,現在茅草等一些材料,已經難已取得,形成一項危機。甚至為了是否以塑膠製茅草取代,在部落引起討論。
整修庫巴由各家族出動人力,年長族人帶領年輕族人,在高聳的屋頂上,完成屋頂更換工作,等待戰祭時刻來到。
2020年2月15日舉行戰祭,凌晨五點開始將整修屋頂前移下的蘭花,重新裝設到屋頂上。汪金財多次參加戰祭,今年由他督導儀式進行。祭典開始時,庫巴中的青年,前往各家族,宣告祭典開始,並且帶回祭品。接著砍掉榕樹枝葉,開啟天神從榕樹到人間的道路。迎接天神後,合唱古調祭曲,內容敘述各大家族的遷徙歷史,讓族人記得家族的根源。
古調祭曲,保留大量古代話語,年輕一輩聽不懂,成為文化傳承上的障礙。過去,部落祭典長期面臨年輕人離鄉,祭典時回鄉意願不高,或請假不易等問題,讓參與工作人數減少,不過隨著祭典受到重視,年輕人參與的意願提高,讓無形文化可以不斷被學習。
屏東縣萬巒鄉的萬金天主堂,建立於1861年,是台灣建築保存最古老的教堂,被指定為縣定古蹟。2012年縣政府將每年12月8日舉辦的聖母遊行,指定為縣定無形文化資產。每年12月24日,萬金天主堂舉辦的聖誕大遊行,更是吸引數萬民眾參與,12月成為萬金最熱鬧時刻。
遊行活動從教堂出發,一路穿梭村落,前往赤山村,迎回降世在馬槽中的聖嬰。萬金聖誕夜透過觀光宣傳,吸引許多遊客,有別以往的寧靜,讓教友思考如何回歸本質。
陳玉馨是萬金村居民,平時就會參與教堂的講經活動。她的老家信奉天主教,家中擺設祈禱的聖像。她將家中老屋改為背包客民宿,希望在熱門的聖誕季外,能夠吸引喜歡小村風味的遊客。
平日遊客不多,可以和乘涼的居民閒話家常,甚至唸一段台語版的聖母經。村中不只有聞名的大教堂,一些角落,都有居民展現宗教熱情的小建物。讓生活結合文化,成為無形文化資產的實踐之道。
無形文化資產的指定,提升地方光榮感,加深居民的參與,有助傳統儀式的保存。但是過度觀光化,卻讓無形文化受到干擾,甚至產生質變。因此在保存與推廣之間,更需尋找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