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鎮中
走訪溼地|溼地的價值是什麼?
溼地,是潮間帶生物的家、鳥類的覓食區、也是我們生產食物的基地。這幾年,從沿海的泥灘地,到內陸的埤塘、魚塭和各式都會型溼地,全台溼地都遇到不同的狀況。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利用留職停薪期間,單車環島造訪全台六十個溼地,他選擇從台灣第一座人工溼地公園-高雄鳥松溼地出發。
知本濕地有危機|地方政府擬設光電園區惹議
台東知本溪出海口附近,有片廣大的河口溼地,俯瞰是一望無際的綠野,沒有消波塊的海岸,而有著生物豐富的水域。由於道路隱密,不易到達,成為當地人口中的秘境。台東縣政府計畫將知本濕地,招租開發成光電園區,設置全台最大的太陽能光電場,引發部落與環境團體的憂慮…
農電共生系列--走在漁電共生之前
清晨四、五點,天還沒亮,漁民摸黑工作,提供我們新鮮的水產。政府全力發展綠能,要在2025年裝置20GW的太陽光電,養殖業也是目標之一,而太陽光電和養殖要如何共生?
重拾自然|新竹紙寮窩的手工竹造紙工藝
竹子、藺草,以往鄉間隨處可見的植物,先人運用巧思,廣為運用在日常生活。然而追求效率、便利的現代社會,大量塑膠產品攻城掠地,我們逐漸失去運用自然植物的能力,也帶來更多不可解的環境災難,如今,能不能有機會,再度和自然共存…
文蛤荒與慌|大量文蛤死亡反映什麼環境危機?
你是否發現,今年的文蛤價格漲翻天,過去一斤六、七十元的文蛤,現在漲到一斤一百元以上,就連產地的市場價格,也是以前的兩倍左右。從彰化到雲林,大量暴斃,養殖戶一片哀號。這場文蛤浩劫,背後反映著什麼樣的環境危機?
記憶溫羅汀|文化界人士呼籲保存名人故居
在台北市,深藏於巷弄之間,一棟並不醒目的日式宿舍,最近因為都更面臨可能被拆除的命運。白先勇、林懷民等數十位重量級的文化界人士與學者,共同參與連署要求保留。這棟建築承載著怎樣不平凡的歷史?老房子的去與留,又凸顯出多少文資保存的問題?
藻礁大未來|當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選址在桃園藻礁
沒有珊瑚礁的繽紛,乍看之下,不算美麗。走近、蹲下,才能看見傳奇。這是由藻類所建造的生物礁,藻類留下的鈣化石灰質,黏結其他沉積物,慢慢形成礁體,最古老的有7600年。
廢水變肥水|畜牧糞尿水資源再利用
全台灣有550萬頭豬、14萬頭牛,這些動物的排泄物,如果沒妥善處理,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大災難。以屏東這個畜牧大縣為例,人口不到90萬,可是豬牛加起來,超過127萬。為了解決畜牧業造成的污染,屏東新埤的社區團隊,不再坐以待斃,他們站出來與政府合作,創造廢水新價值。
【掩埋場】山雨欲來馬頭山之一|地下水及地質爭議
高雄旗山、內門、田寮三區交界處,有座獨立山頭,因狀似駿馬,而被稱為馬頭山。不過,2015年6月,在馬頭山東側,有個28.7公頃的山谷,被廢棄物處理業者,申請開發為乙級廢棄物掩埋場。由於這個案子即將進入環評大會,掩埋場廠商和反對設場的自救會,紛紛加速遊說腳步,希望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