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張光宗
揚帆前進(2020版)
揚起風帆,風吹向船帆,吹出飽滿的弧形,船身逆著風開始前進。在沒有現代化引擎的年代,人們靠著風力,到世界各地貿易、旅行。航海科技日新月異,有一群人,仍然持續推廣帆船運動,希望用低耗能、低污染的方式,親近海洋。也有人正著手復興傳統帆船工藝,要找回古老的航海智慧。
光電上山坡:太陽光電板的設置為何造成山坡地開發疑慮?
台灣發展綠能,被列為重要的國家政策, 規劃到2025年,太陽能設置容量目標為20GW。於是找地方鋪設光電板,成為衝高發電量的關鍵;但是如果光電上山坡,開發農地或破壞棲地,就可能影響農業與生態。
垃圾 進擊之路|區域合作的焚化爐政策為何失能?
最近幾年,垃圾危機在許多縣市浮現,有的縣市垃圾堆積如山,有的縣市焚化爐卻燒不滿,問題出在哪裡?二十年來,台灣的垃圾政策進步了嗎?面對垃圾危機,解方又在哪?
拍鳥成瘋的時代|生態拍攝倫理的界線
台灣興起拍鳥熱,人手一機,上山下海瘋拍鳥。為了拍到一張美照,各種手法紛紛出籠。於是各種反思與管制,不斷被提出,希望回歸初心,因為尊重生態,才會按下快門。
搶救名人故居|留下社會共同的歷史記憶
歷史名人故居,作為對於歷史人物的尊崇,也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各國都會進行保護工作。在台灣,二二八事件中犧牲的湯德章律師故居,還有被奉為寶島歌王黃三元的家族老屋,都面臨開發拆除的危機。為了保護社會共同的歷史記憶,民間發起搶救行動。
變動社子島|禁建50年後的開發難題
台北社子島因為易淹水,被劃為洪氾區而禁建。五十年過去,解禁的機會接近,只要達到兩百年防洪標準,社子島就可以開發,台北市政府決定用區段徵收的方式,居民為何不願意接受?
藻礁受難記|中油工作船刮傷礁體
在桃園沿海,長達27公里的藻礁海岸,特殊的礁體,是以十年生長一公分的速度,慢慢堆疊起來的。每年春天藻礁會變紅,這是擁有造礁能力的殼狀珊瑚藻,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鄰近大潭電廠,被稱為大潭藻礁的這段海岸,在最美麗的時節,一場意外造成了無法回復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