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宗
光電普罩:土地的危機|地面型光電開發爭議多
政府全力推動綠能,早期開放農地開發小型光電場,引起爭議,之後劃設不利耕作土地,提供光電業者申請,進行大面積開發,部分地區也造成抗爭。地面型光電場興建,加速光電普罩大地,前景卻依舊有許多問題。
前瞻吃蘋果:監督水環境計畫
政府推動前瞻水環境計畫,各地不斷進行河岸、海岸改善工程,經費少則千萬,多則數億。一群來自民間的專家學者,關心執行成果和對生態的影響,組成評分團進行公民監督,要為前瞻水環境計畫,頒發金蘋果與爛蘋果獎。
海塑去哪兒|了解台灣海底垃圾有哪些?
搭乘漁船,從高雄小港漁港出海,航行至高屏溪和東港溪的出海口,環境顧問公司的研究人員,針對水深五米及十米採樣,他們希望了解沉沒在台灣周遭海域的海底垃圾,種類有哪些?
小琉球的偽出國旅遊潮|小島觀光如何永續?
小琉球是座珊瑚礁島嶼,在台灣離島中,距離近,風景好,生態佳,造就旅遊潮,特別是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成為國人熱門旅遊地點。雙十連假期間,更是一日湧入五萬多名遊客。爆滿的人潮,加速開發建設,加大環境壓力,讓人思考島嶼觀光的永續問題。
花東農鄉種光電 | 綠能選址惹爭議
2025年,地面型光電的裝置容量要達到14GW,需要大量土地,不斷開發西部農地後,現今開始在花東農地出現。推動大型光電場開發計畫,以及興建小型光電場,陸續引發爭議,一起關心花東農地光電的問題。
台灣麻的新時代|沒有塑膠的日子
在過去,黃麻、瓊麻植物製作的麻布袋、麻繩等物品,曾是生活中重要的日用品,但是塑膠出現之後,漸漸被取代,甚至植物也面臨消失。高雄、屏東的社區居民,進行復育與創作,希望開啟台灣麻的新時代。
屏東淨水行動|消滅豬屎河
屏東河溪污染,主要來自畜牧場排放的廢水,根據屏東縣府統計,以東港溪流域為例,周邊飼養高達六十多萬頭豬,水質污染指標的BOD(生化需氧量),畜牧廢水占74%,形成的髒臭,影響生態與生活。一個由民間發起的淨水行動,在四個鄉鎮推動,希望潔淨水質,發展親水遊程。
揚帆前進(2020版)
揚起風帆,風吹向船帆,吹出飽滿的弧形,船身逆著風開始前進。在沒有現代化引擎的年代,人們靠著風力,到世界各地貿易、旅行。航海科技日新月異,有一群人,仍然持續推廣帆船運動,希望用低耗能、低污染的方式,親近海洋。也有人正著手復興傳統帆船工藝,要找回古老的航海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