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塭裡的農村新價值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葉鎮中

依水而生,與水共存,這不是災難的警語,而是邱家兄弟的魚塭哲學。如何善用水,養出一池好魚,照顧環境土地,魚塭裡,有著永續農村的新價值。

清晨,嘉義縣布袋鎮邱家兄弟的魚塭裡,開始忙碌,雇請來的鄰居,開始幫忙翻池,將長大一點的虱目魚,轉運到別的池子裡。邱家的魚塭很有名,不用藥劑、不給抗生素,貫徹生態養殖的理念,成為邱家兄弟的堅持。

載著魚類轉送別池,讓魚類養殖空間舒緩,因為傳統養殖密度高,魚類容易生病,生病就要投藥治療。一連串惡性循環下,讓邱家兄弟體悟,一切從改善空間著手。生態養殖不只養出健康的魚類,更重要是照顧好土地環境,不會有施用藥劑的池水流入河流,甚至在儲備水源下,也能減少地下水的抽取。

邱家兄弟的養殖觀念,說深奧很複雜,說簡單其實也不難,原來他們把魚塭當野潭,如果野潭中有好魚,魚塭為何不能回歸自然。他們保留魚塭的野草,相信野草護坡能擋風保溫,甚至會有魚類需要的養分,草太長,不能施用除草劑,乾脆養羊來吃草。

從養魚、養草、養羊,邱家兄弟一步步勾勒心中的自然魚塭,他們說,最好的魚,就是自然野生,一步步重建魚塭的生態系,成為是心中追求的夢想。

做出成績的邱家兄弟,並不吝嗇經驗分享,因為他們不是從競爭看養殖,而是從永續看土地照顧,他們希望所有農村養殖戶,可以一起加入。不過受邀前往雲林上課,教授當地養殖戶生態養殖的觀念,卻不太讓人接受,甚至認為困難重重。

台灣養殖業,風險很高,不僅天災危害,一旦發生用藥污染,常是損失慘重,繼承父業的邱建成,一度想放棄,最後在主婦聯盟協助下,走出生態養殖的方式。原本從城市回鄉的哥哥,心想幫弟弟作好行銷,就要回到城市工作,沒想到就一頭栽進有機養殖工作。

生態養殖開創農村的經濟,讓邱家兄弟都能留在農村,打破台灣農村沒落的想像,也讓長期盼著子孫同堂的母親,滿臉笑意的一圓心中願望。

邱家兄弟以生態養殖,走出農村新經濟,也開創造顧土地的方式。在現今農村處處開發的危機裡,邱家兄弟展示著,只要肯拼肯嘗試,農村還是有著無限生機。

集數
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