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化之海|溫室氣體的排放讓海水加速變酸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陳添寶 陳忠峰,剪輯 陳添寶

你是否注意到在魚市場裡,過去常見的海產越來越少,越來越昂貴?雲林、嘉義沿海漁民也搖頭嘆氣,近年來牡蠣越來越小,越來越容易死亡。導致海洋生態瀕臨崩潰的,除了人類過度捕撈,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海水酸化…

研究船海研三號開往南海,將沉積物收集器放進三千公尺深的海底,這趟旅程想知道,台灣臨近的南海海域,海洋變遷的狀況究竟如何?

近年來,探討海洋變遷有個熱門名詞,叫做「海洋酸化」。海為什麼會越來越酸?原來二氧化碳不只是一種溫室氣體,也是一種酸性氣體。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大約二分之一存留在大氣,四分之一被植物吸收,另外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由海洋吸收。全球暖化跟海洋酸化猶如孿生兄弟,很多人認為海洋酸化只是科學家的虛構,但是根據全球海洋測站的數據,海水確實是越來越酸。

▌延伸閱讀》聯合國氣象組織報告 海洋酸度、海平面上升史上最高



人類正在改變大氣,也改變海洋,原本偏鹼性的海洋酸鹼值,正以前所未見的速率下降。科學家預估,如果按照目前溫室氣體排放的速度,海水將加速變酸,到本世紀末,海水pH值將從8.1下降到7.8。令人擔憂的是,當海洋越來越酸,海裡的魚蝦貝類,將面臨什麼樣的處境?

宜蘭頭城濱海的養殖區裡,有個隱密的工作站,是台灣少數對海洋酸化進行大規模實驗的研究室,稱為中研院臨海研究站。研究人員用各種儀器模擬海洋酸化的環境。曾庸哲的研究團隊養了各種海洋生物,包括烏賊、軟絲、海水青鱂魚、海膽,還有遠從馬祖來的淡菜。他發現,海水酸化導致馬祖淡菜的殼變得更脆,肉質也有影響。

在另一個恆溫的熱帶物種實驗室,曾庸哲模擬不同海水酸化程度,從pH7.9一直到7.4,觀察海膽對酸化的適應力,在酸化海水中的海膽體型小,很容易死亡。過去十五年,歐洲曾對海洋酸化進行大規模實驗,發現酸化對於貝類、海膽、珊瑚等難以移動,倚靠碳酸鈣組成外殼的物種,衝擊最大。

其它會游動的生物,像軟絲、烏賊,能不能抵抗酸化影響?在大型的酸化模擬池中,pH7.8濃度下,軟絲跟烏賊還是可以勉強生存,甚至產卵。水池裡,烏賊媽媽不斷對受精卵吹氣,讓卵有充分的氧氣,好讓卵鞘中代謝產生的廢物,能順利擴散。但烏賊媽媽努力照顧下一代,恐怕還是難以對抗命運,因為酸化的海水,讓胚胎生存更加困難。曾庸哲指出,海水酸化如果再加上暖化,不論是軟絲或烏賊胚胎,都會很快死亡。酸化會對生物胚胎造成劇烈打擊,浮游生物也會受到影響,導致海洋生態從基礎上崩潰。


 

各地區海洋酸化的速度是一致的嗎?會不會比預期更快?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與中山大學的研究團隊,與日本進行跨國研究,發現在日本海兩千公尺以下深層海水的酸化速度,竟然比表水還更快。

原來,溫室效應讓表水的溫度上升,導致海洋的垂直對流減緩,甚至暫停,上層的有機物掉到深海慢慢分解,缺少上層海水的調節,深層海水會變得更酸。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雷漢杰認為,現在出現在日本海的狀況,未來應該也會發生在其他大洋,海洋酸化造成的生態衝擊,恐怕會比預期發生的更快。


 

中研院榮譽研究員邵廣昭指出,沿近海域因為各種污染,酸化速度比世界平均值更快,比外海嚴重三倍以上。而台灣近海這幾年因為環境惡化與酸化,包括頭足類等生物大量減少,失去孕育下一代的空間。

除了二氧化碳排放,工業污水是導致近岸海水酸化的原因之一。根據中山大學陳孟仙等人所發表的論文「台灣海峽離島工業區海域浮游生物豐度之長期變化 」,從1993年到2010年,台西海域的浮游生物,在十年內逐漸降低『全海域浮游動物、蝦幼體、蟹幼體、魚卵和仔魚高峰期的豐度大約減少一半』,而『測站水體pH值小於7.8時,海域浮游等呈現顯著低值,約是pH大於7.8測站的1/4』。



另外,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劉莉蓮也指出,根據美國的研究,當海水酸鹼度低於7.8,就會影響牡蠣幼生的附苗與生長。國內外許多研究都顯示海水pH值若低於7.8,海洋生物就會受傷害,也因此過去在環評等各種會議中,都有學者建議,應該重新檢討,現行的工業污水排放與海域水質標準。

根據目前環保署的放流水標準,工廠等污水排放的酸鹼質範圍是pH6-9,甲類與乙類海域水質的標準,則是從pH7.5到pH8.5。邵廣昭表示,因為規範太寬鬆,所以每年公告的海域調查,幾乎九成以上都合格。

2018年2月,環保署公告修正海域水質標準,酸鹼值標準卻仍延用舊規。邵廣昭認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其中一項就是專門針對海洋酸化,台灣應該訂定更嚴格的標準,才能追上國際的腳步。

面對越來越酸的海洋,除了節能減碳,政府與工業部門也必須檢討法規,更積極地因應海洋危機。

 

集數
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