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施工中|COP18在卡達

採訪/撰稿 林靜梅
攝影/剪輯 賴振元

沙漠,無邊無界,寸草不生,但是天然氣,讓卡達的地景,從此改頭換面,收起游牧民族的帳篷,萬丈高樓從地平面升起。開發無所不在,建設攻占城市,卡達首都多哈,是一處大工地,是這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八次締約國大會COP18,就選在這裡舉行…

為了向世界展現,這慎重的第一步,卡達政府破天荒,批准了國內第一次遊行活動,是波斯灣國家史上第一遭。



青年學生向世界領袖天真呼喚,環保團體卻得說不中聽的話,就算卡達展現誠意,想透過這次的會議,展現和世界站在一起,卻無法掩飾它浪費能源的事實。

德國看守協會與歐洲氣候行動網,今年公布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卡達雖然沒上榜,環保團體卻認為,如果卡達誠實揭露數字,加入評比,成績肯定會比最後一名的沙烏地阿拉伯,更難看。

把世界上亟需解決的氣候變遷問題,接近兩百個國家,一萬七千多人,通通聚集在這個環境不友善的國家,COP18在極大的反差中展開,要來決定京都議定書的存活。

京都議定書,是世界上第一個,規定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並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但它的命運坎坷,形成後又等了8年,到2005年,才正式簽署。根據「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優先規範已開發國家,要有具體的減量目標,開發中國家則暫時不強制減量。然而今年年底,它要到期了,能不能繼續走下去,或是該怎麼走下去,是COP18的重要任務。

儘管去年在南非德班舉行的COP17,已經初步勾勒出,京都議定書將從明年進入第二承諾期,但是仍然不夠具體,關於第二期該怎麼減量,資金怎麼運用,完全沒有細節,就算「百廢待舉」,各國依舊在COP18,持續觀望。

京都議定書明確規定,已開發國家到2012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比1990年的水準再少5.2%。遺憾的是,排放大戶像是美國和中國的總排放量,就佔了全世界的四成,卻不必減量。因為美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中國則是開發中國家,不必強制減量。

減碳成效不彰,只有極少數國家達標,京都議定書生死未卜之際,極端氣候卻繼續帶來災難。會議期間,菲律賓發生嚴重颱風災情,讓菲律賓的談判代表,不禁在大會上哽咽,要各國救救世界各地的環境難民。

而在非洲,不是暴雨成災,就是乾旱寸草不生,非洲團體也心急如焚,呼籲談判者要了解,飽受氣候災害所苦的,是最最貧窮的人。不過會議從11月26號一直到12月7號,卻毫無進展。

當與會者都感覺到,COP18最後可能落入沒有結果的失敗氛圍,會議決定再延一天,也就在這最後一天,接近晚上十點,大會總算端出了大結局。大會主席,同時也是卡達副總理阿提亞,強勢敲下大錘,無視反對跟雜音,確保COP18一定要殺出一條新路徑。

這個途徑成功確認了,京都議定書將延續到2020年。另外將制定出京都議定書結束後,一份新國際公約,而且到時候減量的對象,將涵蓋所有國家。已開發國家重申,會兌現過去的承諾,提供長期氣候資金給開發中國家,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而英國與德國等歐洲國家,會先拿60億美元出來融資。

然而看在環保人士眼中,這只是延長期限的緩兵之計,依舊沒有實質進展,而這種拖延戰術,就是出賣後代子孫。

德國看守協會統計,從1992年到2011年,總共發生了一萬五千件極端氣候事件,直接造成五十三萬人死亡,損失達1.68兆美元。真真切切的數字,持續累積。

沙漠中,建設依舊如火如荼進行著,一切都在「施工中」。卡達在外海發現的天然氣,讓它從貧窮中翻轉,一夕致富,得以用雄厚的資本,在沙漠中創造現代都市,摩天大廈林立,向世人宣告它的繁華。

在氣候災害的風險下,這一切難保不會是海市蜃樓?一如在沙漠中,所形成的「多哈氣候途徑」,真的是一條,能把人類安全帶向未來的路嗎?

集數
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