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工業區降編記|與石化業為鄰的日子

採訪 張瑜珊 胡慕情,撰稿 張瑜珊
攝影 陳慶鍾 許中熹 陳添寶,剪輯 陳慶鍾

2019年3月22日,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第73次會議召開,不少高雄大社居民、環團及廠商代表,一起到現場,等待大社工業區降編案的決議。

當地居民期待,政府兌現承諾,讓工業區用地從高污染、高公共危險的「特種」,降編為無煙囪、低污染的「乙種」,而廠商希望降為「甲種」即可,否則將造成業者無法擴建廠房,進而影響勞工就業權。

最後高雄市都市發展局表示,基於1993年經濟部的遷廠承諾,以及1998年內政部已核定的高雄縣都市計畫書,決定以變更乙種工業區的方式辦理,不過此案後續需再送至內政部都委會審議。

回首大社工業區的開發歷史,要從1970年代說起,當時台灣正進行第五期經濟建設四年計畫,為了提供石化工業充分的生產原料,中油在高雄煉油廠興建二輕。經濟部工業局進而在1975年,主導開發以中下游石化產業為主的大社工業區,從此和台塑仁武廠、仁武工業區等比鄰而居。

大社工業區占地約110公頃,目前區內包含11家廠商,主要產業類別為化學材料、化學製品,以及機械設備的製造。

不過近半世紀以來,大社工業區在拚經濟的同時,也發生過多次毒氣外洩、工廠爆炸和環境污染事件,造成鄰近居民反感、恐懼。

1993年4月,大社工業區再次排放不明氣體,讓周界住宅籠罩在一片白茫霧氣中,當時嗆濃的異味,造成多人嘔吐、昏倒。長期忍受公安及污染威脅的居民,始終找不出氣體排放的禍首,在民意代表帶領下,發起圍廠抗爭行動。

為求抗爭行動盡快平息,時任經濟部長江丙坤,與立法院副院長王金平等人,南下召開協調會。最後中央與地方達成協議,在江丙坤承諾下,確立大社工業區內各廠,未來應配合中油高雄煉油總廠五輕遷廠計畫,在2015年前一併遷移。

照片提供 柯金源
照片提供 柯金源


到了1998年,內政部核定大社都市計畫規定,同意照專案小組建議,通過讓大社工業區於2018年前,由「特種工業區」降編為「乙種工業區」。然而二十多年過去,上游的中油五輕已如期關廠,中下游的大社工業區,依舊維持生產狀態,等待多年的居民期待落空。

經濟部工業局表示,自1977年起,在工業區內設置污水處理廠,採用活性污泥方式,委外處理廠商製程產生的廢水,並將處理後的廢水全數海放;也在1993年後設立環境監測中心,針對工業區排放的氣體進行監測,強調氣體偵測與污染預警,能讓周遭居民健康、安全無虞。

而工業區內各廠,也逐步添購新型監測設備,改善管線氣體外洩問題。高雄市環保局也表示,持續加嚴有機揮發氣體管制標準,希望能將工業區造成的空污風險,降到最低。

但是當地居民長期與大社、仁武工業區和區外眾多石化廠為鄰,即使政府提升污染監測技術,還是無法完全擺脫毒氣的侵擾。大社居民陳鳳美的家,距離工業區只有幾百公尺,煙囪是家門口四十年來不變的風景,她不時在夜晚及雨天,聞到刺鼻的臭味,只能緊閉門窗,降低污染。

從事補教業的江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大社居民,他每天接觸許多學童,觀察到當地的孩子,多有呼吸道過敏的症狀,就連本身和女兒,也無法倖免於氣喘的束縛。

根據工業局2013年委託成大團隊所做的「仁大工業區鄰近區域居民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工業區內偵測到的VOC包含苯、1,3-丁二烯、環氧乙烷等一級致癌物,這些都可能是造成白血病、淋巴造血系統疾病的潛在因子,尤其對孩童而言,是更具影響力的致命傷。

大社居民表示,當年設廠並沒有進行環境影響及健康風險評估,錯誤的都市規劃,讓住宅區與工業區緊鄰,而面對25年前的遷廠承諾,政府早應該做產業轉型的規劃,而不是等到25年期程已到,才討論產業何去何從。 

如今降編決議還需等內政部進一步確立,現階段,確實的環境監測與資訊公開,和各領域共同商討出的產業轉型方針,勢必成為高雄石化工業,未來走向的關鍵。

集數
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