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的本事

採訪/撰稿 陳慶鍾
攝影 陳慶鍾 柯金源,剪輯 陳慶鍾

懷抱重現福爾摩沙蠻荒森林的憧憬,服務於科技業的戴良彬,兩年前買下嘉義縣中埔鄉東興村16公頃的檳榔園,他想找回一個夢,關於童年記憶的夢,「最原始的初衷,就是想要追溯我童年時期,到處綠油油、水汪汪、蟲鳴鳥叫、魚蝦滿布的印象。」

不過,戴良斌幾乎不種樹,也不砍檳榔樹,他將這片長期使用除草劑、土壤裸露的檳榔園,交給大自然復育。他觀察林相的自然更替,紀錄植物之間生長區位的爭奪。戴良彬發現,大自然的復原能力,遠遠超乎他的想像。

他指著一棵有兩層樓高的香楠樹,興奮的說:「兩年前,它還沒膝蓋高!」尊重自然,感受原始的生命力,是戴良彬對待這片檳榔園的態度。他相信,土地公比人們更會種樹。

在另一片山坡地上,土地公也展現了過人的本事,靜宜大學生態所楊國禎教授,指著眼前植物,一一唱名,「現在長得最高的是山黃麻,這是血桐,那是山芙蓉,那個駁骨丹、江某,還有下面的大莞草…。」很難想像,這裡曾經遭受八八風災肆虐,即使是受創崩塌的山坡地,經過三年多的休養生息,只要沒有人為侵擾,不需要人工造林,撕裂的傷口,已經被多樣的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從不同高度層層縫合,恢復青翠山林的容貌。

就在戴良彬的復育地旁,有一塊佔地將近兩公頃,接受政府獎助造林的檳榔園,一眼望去盡是黃澄澄的泥土,超過60度的陡坡上,只見到被砍除殘留的檳榔樹頭和新種的小樹苗,地表土壤嚴重裸露,像動了一場大手術,和戴良彬綠意盎然的復育地,形成強烈對比。

行政院執行中的綠色造林計畫,是愛台12建設的重點項目,這項計畫編列近600億元,將在2016年以前,造林6萬公頃,其中包括在山坡地及國有林地,造林兩萬公頃。

為什麼政府鼓勵綠色造林的獎助政策,反而引導民間將山林開腸剖肚,讓應該保育的山坡地,暴露在水土流失的危機之中?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批評,長期以來,政府的造林政策都走錯方向。李根政細數台灣的造林史,1965年到1977年間,政府進行「林相變更」,所謂「林相變更」,就是把原始森林砍掉,然後種植人工林,緊接著1983年到1989年間,又推動「林相改良」,把一些被認為沒有經濟價值的樹砍除,種植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樹,到了1996年到2004年這段期間,政府推動全面造林,以獎勵補助的方式,鼓勵民間種樹,導致許多地主「砍大樹種小苗」領取補助金,估計台灣約有三萬多公頃的森林被毀掉。

3月12日植樹節當天,多個環保團體,聯合抨擊政府的獎助造林政策,目的混淆不清,提出「山上不種樹」的訴求,他們主張,政府不應該獎勵造林,而是應該鼓勵自然復育,他們建議將林地依國土保育需求分級,急需保育的山坡地,應該避免更多的人為干擾,相信大自然的復育能力。

像是戴良彬的檳榔園,才短短兩年,大自然就展現蔓延擴展的野性,單一的檳榔園變成生氣勃勃的荒野,那如果給大自然二十年的時間,又會是怎樣的風景?



位於嘉義中埔鄉深坑村,有一片佔地將近八公頃的鹿角埤生態園區,地主曹榮旭對於種檳榔與環境的衝突,一直耿耿於懷。1990年,他放棄經營祖傳的檳榔園,交由大自然更新演替。

經過23年的自然復育,海拔200公尺高的鹿角埤生態園區,已經有明顯的森林分層結構,目前紀錄的植物種類超過一百種,鳥類有三十四種,園區呈現典型低海拔、亞熱帶次生林的風貌,「從樹冠層一直到地被層,植物林相是密密麻麻,像是大冠鷲、夜鷺、翠鳥、烏龜、兩棲爬蟲類,過去消失很久的生物都出現了,生命在這裡生生不息!」曹榮旭見證自然界強大的復原能力,他感受到生命的樂章,每天都在森林中變化上演。

2009年莫拉克颱風,為台灣帶來慘重的災情,單單國有林地就崩塌超過35,000公頃,除了傾盆暴雨,長年來山坡地過多的人為開發活動,也是無可否認的原因,面對脆弱的國土,我們祈求身家性命的安全,或許現在應該做的,是節制更多的人為干擾,相信土地公有保佑我們的本事。

集數
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