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復濕地

採訪 林佳穎
攝影/剪接 葉鎮中

溼地保育的觀念尚未成熟,珍貴溼地—宜蘭雙連埤的存留與否至今仍是未知數。對於宜蘭一­群熱愛自然的朋友來說,坐以待斃不如起身而行,邱錦和老師和一群朋友轉而從積極面思考­保育的策略,他們將瀕危的水生植物移植復育,再慢慢的移植到埤塘裡。

在兩個多月以前,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雙連埤裡,原本有一座由水生植物聚集了上千年而形成的浮島,這浮島就像一艘船,載著樹木、昆蟲在水上漂移,是台灣相當重要的水生植物種原(種源)庫。然而,只可惜在地主一番清淤整理之後,雙連埤的浮島傳奇已經成為過眼雲煙。

生態敏感區一旦位在私有地上,就注定了聽任地主安排的命運。水生植物的保育策略,如今以紮實的基礎調查與種源保育為後盾,轉而與地主採取互惠合作的模式,以在急迫的時間壓力之底下取得一絲轉圜的空間。

一百二十年前,位於下埤的一片農地,是個與現在的雙連埤相連的湖泊,雙連埤也因此而得名。後來湖泊的水被引道放流,而成為眼前的農田景觀,在這一片與雙連埤相同水體的底泥淤積所形成的土壤裡,埋藏著與雙連埤本尊同樣豐富的植物種源。

宜蘭社區大學裡一群熱愛荒野湖泊的湖泊社成員,為了完成雙連埤地區的植物普查與水生植物種源採集,義務來到田裡作苦力,這一切工作都必須趕在年前除草劑落土之前完成。

羅東運動公園的水池,現在是湖泊社成員進行雙連埤水生植物種源復育的實驗地。兩個月前從雙連埤浮島上搶救下來的大頭茶與水社柳,終於有了生根的土地,有幸死裡逃生的水生植物訴說著雙連埤的故事,而這個故事還在進行著。

集數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