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能源」相關報導
芳苑與風機的距離|低頻噪音有什麼影響?
走進農場,一間間溫室相連,種植了上百種水耕蔬菜。從營造業轉農業,雖然歷經虧損等過程,洪新䒴的水耕蔬菜受到許多客戶肯定。自己打拚出來的農場,也希望下一代能接手,繼續在家鄉安居樂業。不過這樣的規劃,卻被近期多起陸域風機申請案打亂。
前進日本》日光能否共享?系列之五:福島青年的未來圖像
日本福島縣二本松市近郊,位於丘陵與溪谷之間的這片土地,一排排光電板下,有剛種下的豆苗,也有著近藤惠從絕望中站起來的歷程...
前進日本》日光能否共享?系列之四:營農型光電面對的課題
在山梨縣的一處農地,光電板下只種了兩棵柿子樹,其他都長滿雜草。農地的主人說,這塊田地都是石頭,很難種植作物,所以兒子決定來架設光電,一個月售電收入約有20萬日幣。
《漁電大浪來襲》之二|漁與電如何共生?
光電和養殖疊加在同一塊土地上,希望能共生共榮,但如何共生是個問題。為尋求共生,政府部門建立了試驗基地,漁民也主動出擊,要求業者建立符合養殖需求的案場。有好的規劃,漁電才能共生,但好的案例又在哪裡?
《漁電大浪來襲》之一|養殖的變局
政府近年推動漁電共生,目前已經完工併聯的案場大約1GW,占養殖用地一千多公頃,而2025年漁電共生的目標是4.4GW,相當於四到五千公頃的養殖用地,對養殖產業與沿海生態環境造成衝擊。
綠能毀綠地?|選址爭議一再發生
政府大力推動綠能,達成潔淨能源的轉型,但是因為選址不當,減損農地、危害生態。為了守護農業環境,保育棲地,許多人展開抗爭,希望永續環境,不要毀壞自然綠地。
【島在現場】彰化芳苑農民反國有地種光電|2024.8.7
彰化縣芳苑鄉約有600多公頃國有地,近日有渠源、恒陽、鑫暘、立泰、明渠等五家光電業者申請在草湖地區開發光電場,農民抗議損害耕作權益,成立「芳苑鄉國有地拒光電護良田自救會」,7日(週三)上午在芳苑發起拒光電護良田,千人愛鄉連署行動,呼籲國有財產署撤銷開發同意函。 彰化環保聯盟提供 芳苑鄉長林保玲表示,這片土地早期都是農民開墾,日治時代籌設飛機場,土地收歸國有,後來飛機場未建,...
【環境映像影展】記白海豚悔過書|臺灣白海豚的保育困境
臺灣白海豚在二十年間,族群數量銳減一半,目前僅存50多隻。棲地破壞、漁業枯竭、離岸風機建設,還有政府的行政怠惰,都讓臺灣白海豚步上滅絕的末路。韓國濟州島的印太瓶鼻海豚也面臨類似臺灣的保育困境,人類若能自省對環境的傷害,也許才有可能與萬物共生共存。
光電找出路|真正的農電共生 有辦法嗎?
為了達成2025年太陽能發電達到20GW,政府大力推動光電產業,但是在一些地區造成排擠農業、影響生態的問題,甚至傳出弊案。有一群人從不同的角度,讓綠能完善結合農業,走向社區化分散發電,打造友善環境的綠能未來。
【顧環境的人】從反水泥東移到蘇花高到微水力發電|陶藝老師怎走上環保抗爭之路|ft.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常務理事 鍾寶珠|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鍾寶珠,知名的環保工作者。90年代,政府決定水泥產業東移,居民強力反對高污染傷害國土的水泥業進駐花蓮。原本是陶藝老師的鍾寶珠,當時的夢想是到學校當老師,1993年7月的那一天,鍾寶珠為是否要申領代課教師甄試報名表,還是要加入正在縣府前嘶吼抗議的鄉親們?
以廢轉能怎麼轉|固體再生燃料SRF 真的同時解決廢棄物又產生綠能嗎?
台灣事業廢棄物產量居高不下,其中可燃廢棄物每年約有20萬噸的處理缺口。為了解決去化難題,政府推動將適燃廢棄物做成固體再生燃料(SRF)。能源署指出,每一噸SRF大約可以替代0.86噸的煤,也能減少燃煤的使用。不過,SRF真的能同時解決廢棄物和產生綠能嗎?
512家大排放戶首當其衝|台灣進入碳有價時代
為了達到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在2023年的最後一個上班日,環境部公布碳費收費辦法草案,針對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大戶,像是電力業、鋼鐵業、煉油業、半導體、水泥業等大型製造業大戶,被列入收費對象的大戶,初步估計有512家,我國正式迎來碳排放有價時代。 畫面來源/環境部 草案不僅明確了收費對象,也納入計算方式、徵收方式、申報、繳費流程、繳納期限、追繳、補繳等相關機制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