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害」相關報導
大滅蚊|病媒蚊產生抗藥性的隱憂
民國七十六年高雄地區發生登革熱大流行以後, 台灣地區登革熱流行就從未斷絕, 到今年九月中旬為止, 患病人數已經累積到人。蚊子也因此成為非殺不可的全民公敵。
蒙塵的希望|和平水泥專業區下的天空
1990年,中央政府實行「產業東移」政策,在花蓮和平村設置「水泥專業區」,從此和平村的命運便開始改變。經過數年抗爭,和平水泥專業區在1994年爆發嚴重警民衝突的情況下強制動工。 所謂的「產業東移」,其實就是把在西部採礦權即將要到期的水泥產業,全部集中到和平這個小小的村落。在八年的施工期間,和平工業區曾經因為環保問題,三天兩頭成為被告發的對象,且在大規模開發之下,已經徹底變成一個「水泥村」。...
核廢料的Happy Ending?
民國六十九年,核廢料儲存場降臨蘭嶼,從此以後,伴隨著達悟的小朋友長大的,有飛魚、迷你豬,還有核廢料桶,經過多年的「驅逐惡靈」,政府曾經先後承諾。在民國八十五年、九十一年,要將蘭嶼的核廢料場遷走,無奈的是,核廢料遷來容易,想送走卻難如登天。
垃圾島嶼|離島的垃圾怎麼辦?
這裡是綠島,這裡是蘭嶼,這裡是小琉球,這裡是澎湖,這裡是金門,這裡是馬祖,這樣的景象不是許多人記憶中的離島,但是垃圾問題,卻真實的存在於人類活動的島嶼,也是離島政府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淡水河垃圾地圖|沿河堆置的垃圾山
一九九八年,一群年輕人沿著淡水河流域進行「淡水河的初體驗」,調查當時淡水河一座又一座的層層疊疊垃圾山,然而四年過去,當時組員─陳建志與賴偉傑再度走進河岸,看不到原本垃圾綿延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興建中,一座座美侖美奐的河濱公園。 以三重的河濱公園為例,難以想像原本是一大片五六層樓高的垃圾山,但從大漢溪的河面上看,卻清楚可見河濱公園的邊坡裸露著層層垃圾的遺跡,可以發現河濱公園是古早以來,...
新垃圾大戰|真的需要這麼多座焚化爐嗎?
高雄美濃焚化廠正在停爐, 因為垃圾已經不夠燒了。就在全台灣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資源回收工作時, 許多焚化爐卻面臨垃圾不夠燒的窘境。另一波的垃圾大戰又開始了。北投焚化爐鄰近28里組成「反污染監督小組」, 用突擊檢查的方式, 來監督因為垃圾量不足, 焚化廠增加一般事業廢棄物所可能帶來的夾帶有害事業廢棄物問題; 高雄仁武焚化廠有三分之一的垃圾量是來自一般事業廢棄物, 其中有十分之一的機率發生夾帶無法焚燒廢棄物的現象。這些現象不禁讓我們重新檢視目前我們的垃圾處理政策是不是出了問題? 原有的焚化爐興建計劃是不是要繼續堅持下去?
垃圾復活記|廢鐵回收再利用
一個鋼鐵廠,一天生產的爐數大約是三到四爐,而一爐需要80噸廢鐵,產生的鋼筋,一爐有超過7000萬的產值,而這還只是一個小型鋼鐵廠的產值。不只是廢鐵,其實在台灣許多的廢棄物都能回收再利用,致富之道,不是簽樂透彩,而是投入回收體系,說不定你也可以創造一個黃金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