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滅蚊|病媒蚊產生抗藥性的隱憂

採訪 黃康妮
攝影 陳錦彪 陳志昌 張國樑

民國七十六年高雄地區發生登革熱大流行以後, 台灣地區登革熱流行就從未斷絕, 到今年九月中旬為止, 患病人數已經累積到人。蚊子也因此成為非殺不可的全民公敵。

1987年,高雄地區發生登革熱大流行以後,台灣地區登革熱疾病就從未斷絕過,到今年九月中旬為止,患病人數已經超過一千人,登革熱病媒蚊也因此成為非殺不可的全民公敵。

除了一般民眾以外,政府單位為了有效控制登革熱疫情,也開始進行殺蟲藥劑的噴灑工作。2002年7月,疾病管制局決定更換二種殺蟲劑,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是對人體危害較大的有機磷藥劑,這些殺蟲劑只能使成蚊致命,而噴灑的劑量並不足以消滅水中的幼蟲。

噴灑殺蟲劑雖然對於登革熱流行區來說,是消滅病媒蚊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但是根據專家研究,已經有一成的病媒蚊對二種以上的除蟲菊殺蟲劑產生抗藥性,而且這些具有抗藥性的病媒蚊更是防疫工作上的一大漏洞。長此以往,就算使用了最進步的科學藥劑,還是對付不了小小的蚊子。

連日清博士是台灣研究登革熱病媒蚊之父,在深入了解登革熱病媒蚊的背景之下,他認為對抗登革熱的唯一方法,不是依賴化學藥劑,而是使用最簡單的土方法──清除孳生源。在台灣地區,只有身上有白色斑點的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會將登革熱病毒帶給人類,而斑蚊的蛹一定需要水才能孵化為飛蚊,所以改變日常的行為,讓住家附近不再有任何一點點的積水,才是長期對抗登革熱的方法。

不當的噴灑殺蟲劑,不但威脅人體與環境,更使得登革熱發生大流行,真正需要以藥劑撲滅病媒蚊的緊要關頭時,卻發生蚊蟲具有抗藥性,導致疫情擴大的遺憾。

 登革熱是社區疾病,只有透過每個民眾與社區的力量,不過度迷信藥物的神話,才能遠離登革熱的威脅。

地點
集數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