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在外有防蚊液防身,回到家裡,沙發、器物、衣櫥都蓋上一層塑膠布,這個畫面對南部居民來說,並不陌生。滿天煙霧如同天羅地網,讓病媒蚊無所遁形,為了怕蚊子逃之夭夭,室內、戶外都要同步作業。會傳染登革熱的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喜歡在乾淨水域產卵,只要一個星期就能孵化,繁殖力驚人,想讓牠們銷聲匿跡並不容易。
小小的蚊子,為什麼讓人如此恐慌,要從牠的致病率說起,登革熱病毒分為四型,只要被病媒蚊叮咬過就帶有病原體,如果交叉感染,變成登革熱重症機率就會增高,嚴重會有出血、器官損傷等症狀,對慢性病患者和老人來說,是很大的威脅。
全台入夏疫情爆發至今,已經超過一百多人死亡,為了防止持續惡化,九月中旬政府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自從1980年代登革熱在台灣復活,噴藥消毒成了家常便飯,噴了二十幾年,在2002年發現出現抗藥性的問題後,就爭議不斷。有民眾認為噴藥消毒是萬靈丹,也有人對於噴藥影響生態或健康,有所疑慮。
想解決登革熱,還是得從源頭做起,為了消滅孳生源,高雄市在小區域範圍引海水到排水溝,利用鹹度殺死孑孓;台南市則是發放粗鹽協助防治。但這些方法都無法全面使用,除了降雨會稀釋濃度,也擔心過鹹的水流會危害生態,如果養會吃孑孓的生物呢?用一物剋一物的生物防治,除了怕亂放導致外來種擴散,在實際執行時,也發現密閉的積水環境裡,這些生物無法存活。
在無法清除積水的地方,有時會用投藥來殺死孑孓,這也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但如果在流通的水域投藥,這些可以殺死孑孓的環境用藥,對水域生物又會造成什麼傷害?種種方式都有疑慮,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得靠四字口訣「巡倒清刷」。
口號和動作很簡單,最難的是持之以恆。登革熱是社區病,深受環境影響,尤其在都市化,人口密集的地區,防疫觀念要落實到每個人心中,第一線防疫人員的訓練就變得很重要。人們為了健康,找尋可能的孳生源加以消滅,而蚊子為了繁衍,也會想盡辦法生存,人與蚊子的戰爭,考驗彼此的耐性與毅力,看誰先認輸。
每次降雨過後,就又創造對斑蚊有利的生長環境,高溫加上連續降雨,都會導致疫情升溫,今年台南市在七、八月份,共下了三十一天的雨,溫度也都超過三十度,都是受到聖嬰現象的影響,和高雄2014年的大流行,在氣候的條件上相同,這也是台南、高雄這兩年都這麼嚴重的原因之一。
比較不同的是,台南這次的大流行,是新型印尼株第二型病毒,衛生局表示發病症狀和去年不同,一開始是拉肚子,也是導致疫情擴散的主因。面臨登革熱威脅的不僅是台灣,和台灣往來密切的東南亞,也都傳出嚴重疫情,全球估計有3.9億人,都處在風險中。
全球暖化讓生活在熱帶跟亞熱帶的斑蚊,有機會進入以往無法生存的環境,增加了防疫的困難,但登革熱的盛行能全歸罪於自然氣候嗎?
人類活動提供便捷的散播途徑,尤其在人口密度高、人潮多的地方。台南市府直接拆除跳蚤市場斷除感染源,高雄市府則在疫區掛起警示旗,要民眾做好防範,在人潮群聚的地方更要提高戒備。
登革熱來勢洶洶,今年不會是最後一次。學者認為要從改善都市環境著手,在房屋設計、都市規劃上,除了防災也要納入防疫觀念,減少積水環境,降低登革熱的環境風險。現代化網路和智慧行動裝置,在個人防疫上提供更多協助,而結合氣溫、雨量、地理條件等空間地理資訊,進行疫情交叉分析,也能掌握疫情發展。
未來的三十年後,台灣北部和東部都將進入登革熱高風險範圍,不再侷限南部縣市,我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從台灣和登革熱奮戰的歷史來看,以消滅蚊子為前提的作戰策略,不斷噴藥、清除積水環境,會不會連帶也消滅了蚊子的掠食者,會不會發展成惡性循環?一時之間還找不到答案,但這麼多年來,我們有沒有新的方式來重新看待登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