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強敵|散播登革熱的斑蚊

記者 黃康妮

2002年在高雄地區爆發大流行的登革熱疾病,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發燒、頭痛、肚子疼痛與全身酸痛,最大的特色是手部與腳部會出現紅疹,但是由於個人體質有異, 而登革熱病毒更多達四型,因此病患症狀各不相同。從類似一般的感冒到休克死亡,都是由登革熱病毒造成的結果。

登革熱不像麻疹或是日本腦炎等疾病,只要一經感染就有終身免疫的特權,感染過一次登革熱的病患,如果再度感染其他型的病毒,就容易變成更可怕的登革出血熱。這也是這個三百多年前就存在的古老疾病會讓人越來越恐懼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登革熱曾經在台灣絕跡了四十年。大約十五年前,帶有登革熱病毒的斑蚊,又在台灣本島出現。真正能夠傳播登革熱病毒的,是身上帶有白色斑紋的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當斑蚊叮咬帶有登革熱病患後,就會帶有病毒,然後再叮咬下一個人體時,將病毒傳遞下去。

一隻斑蚊平均可以叮咬四到五人,也就是說病毒會以一比五的速度擴散開來,人類曾經以藥物克服許多過去束手無策的疾病,這一次登革熱疫苗更是讓人期待的救星,沒有疫苗,我們只好面對面與斑蚊展開正面衝突。

過去以DDT對抗瘧疾的結果,是DDT長期留存在環境裏,造成人與瘧蚊兩敗俱傷的結果。目前幾乎所有的防疫人員都相信,要撲殺斑蚊,不是直接面對行動靈敏的成蚊,而是讓牠們沒有辦法繁衍下一代。

斑蚊的幼蟲稱為孑孓,牠們喜歡生活在人造容器的清水裡,因此成蚊會把卵產在有積水的容器邊緣,每隻母蚊平均可以產下60個卵,只要兩隻母蚊有機會產卵,病媒蚊的密度,就足夠讓一個社區傳播登革熱病毒,因此讓人造容器保持乾燥,斑蚊就不可能有下一代。

斑蚊對人類來說微不足道,但也因為這種體型上的差異,讓斑蚊的繁衍防不勝防,清除積水容器,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要清除所有的積水容器,卻不是一件那麼簡單的事情。

今年的登革熱疫情,已經造成三千多個確定病例,以及十多人死亡的悲劇,是官方有統計數字以來最高的一年。就像人類處心積慮要根除疾病以求健康一樣,帶有登革熱病毒的斑蚊也會在克難的環境中,尋求生存、繁衍物種,這也是人類對抗登革熱病毒最大的困難所在。

蚊子以吸血的特性,在生態系中扮演傳播疾病,限制物種繁衍的角色,連現階段的人類,也差點招架不住。在成功根除登革熱疾病之前,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種兩指即碎的昆蟲,是我們最脆弱的強敵。   

地點
集數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