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場防疫大作戰|全員戒備中

採訪/撰稿 陳寧 林書帆
攝影 賴冠丞 許中熹,剪輯 賴冠丞

2021年4月16日一大早,大批防疫人員在養牛場集結,進行周邊環境消毒,準備為牛隻施打疫苗,如臨大敵的氛圍,全是因為前一天,本島首次出現牛結節疹確診案例。

牛結節疹致死率僅有5%,但傳染力非常強,染病牛隻難以痊癒,已經不具經濟價值。2020年7月金門首度爆發疫情,一共撲殺了269頭牛,搭配疫苗施打,才把疫情控制住。

圖片來源 新北市動物保護防疫處

台灣本島肉牛年產值約25億,乳牛則有115億,牛結節疹會導致泌乳量下降,一旦疫情擴散,經濟損失可能比金門還嚴重,因此政府決定要在一天之內,為確診牧場半徑十公里內的1,700多頭牛施打疫苗,苗栗以北的16,000多頭牛,則是要在三天內打完。

農委會表示,依照金門經驗,施打疫苗後,可望有效防止疫情擴散。不過想做好防疫工作,也得對疾病傳播途徑有一定的了解。雖然政府所發布的防疫資訊中,只是大略描述牛結節疹,是由蚊蟲傳播,不過根據國外研究,廄刺蠅是目前唯一經由實驗證實的病媒。

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杜武俊指出,廄刺蠅不分雌雄都會吸血,粗大的口器,會讓被叮咬的動物十分疼痛、不停試圖驅趕,從而使廄刺蠅必須反覆叮咬多次,才能吸到足夠的血。而牠們的口器構造,又容易殘留動物血液,這些因素使得廄刺蠅成為傳播牛結節疹的頭號嫌疑犯。甚至有國外研究發現,牠也可能傳播非洲豬瘟。

除了牛結節疹,台灣還有幾種長年流行的動物傳染病,也是由昆蟲所引起。例如由嗜牛庫蠓傳播的牛流行熱、荒川庫蠓傳播的雞白冠病等等。所幸這些昆蟲的防治方式並不難。在牧場中每隔幾十公尺掛一個紫外光誘蟲燈,就可以誘使夜間出沒的蚊子與庫蠓自投羅網。

杜武俊分享他的觀察經驗:「在養牛場捕捉到的庫蠓,有大約八成都是未吸血的,這表示誘蟲燈的防治效果非常好。」另外他也說明,如果觀察到越抓越少的現象,並不表示誘蟲燈失效,而是因為它有效降低了昆蟲的密度。

市面上常見的黃色黏蠅紙,對不吸血的蒼蠅很有吸引力,不過廄刺蠅最喜歡的顏色是白色。杜武俊建議,畜牧業者可以到文具行購買白色塑膠瓦楞板,並噴上黏蟲膠,就可以誘捕白天活動的廄刺蠅。而蚊蟲不吸血時,通常會躲藏在牧場周邊的草叢,如果在除草時,可以保留一小叢吸引蚊蟲聚集,再搭配化學防治,效率更好。

杜武俊指出,以酪農業而言,這些吸血性昆蟲就算沒有攜帶疾病,對動物造成的騷擾,也可能使產乳量下降三到四成,所以不管從疾病預防或經濟產出的角度,病媒防治工作都應該持續進行、不能鬆懈。

不過,酪農的日常工作繁瑣,一時疏忽,這些微小的敵人,很快就會伺機反撲,如何運用科技監測,輔助牧場管理,找出預警蟲害的方式,需要不同專長的研究者們,跨領域合作。杜武俊與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江信毅等學者的研究團隊,正在研發以人工智慧自動辨識蚊蟲的系統,可以更快速的掌握牧場中,有哪些害蟲正在肆虐。

雞白冠病的研究,也顯示跨領域合作在防疫上的重要性。雞白冠病的病原,是一種稱為「雞住血原蟲」的寄生蟲,庫蠓叮咬病雞後,寄生蟲透過血液進到庫蠓體內大量繁殖,並在庫蠓叮咬下一隻雞時,入侵新的宿主。

中興大學特聘教授陳志峰,回想自己研究雞白冠病的歷程,需要先向醫學昆蟲學泰斗連日清,學習庫蠓飼養及其生活史,再請教獸醫如何診斷,綜整這兩個領域的知識後,才能進行雞隻抗病力與藥物效果等實驗。陳志峰認為,目前昆蟲學、動物科學、獸醫學等不同研究領域,亟需進一步整合,才能更有效防治,透過病媒傳染的動物疾病。

在經貿往來頻繁的時代,沒有人能預料,何時會有新的疾病入侵,農委會推測,這次本島的牛結節疹疫情,可能跟金門的狀況一樣,是病媒昆蟲隨著氣流或運輸工具,從中國或其他地區移入。

杜武俊的實驗室長期進行牧場病媒監測,定期檢驗捕捉到的昆蟲是否帶有病原,他建議,如果鄰近港口、機場的牧場,或酪農專業區比照這個做法,把吸血性昆蟲當成採血器,監控牧場中是否有病原存在,就能發揮「哨兵牧場」的功能,在疫情發生時及早因應,避免引發大流行。

過去台灣對病媒的相關研究較偏局部性,杜武俊目前正在執行防檢局的計畫,希望全面盤點國內有哪些病原、分布在哪些區域,以及亞洲鄰近各國發生的動物傳染病。他強調,在全球化時代,防疫不能只著眼於國內,更應該有區域性的視野,才能超前部署。

集數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