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水文」相關報導
【缺水乾旱】枯旱之城-農田裡的憂慮
2020年11月,時序進入立冬,也是二期稻作收割的時節,但是桃竹苗的農民臉上,沒有豐收的喜悅。因為台灣今年遭逢1964年以來,第一次夏季完全沒有颱風過境的狀況。從6月到11月,全台降雨量只有氣候平均值的六成,石門、寶山等水庫的蓄水量,也來到同期最低點。根據水利署的數據,以往到了10月,石門水庫平均蓄水量約兩億噸,今年只有八到九千萬噸,不到往年平均值的一半,為了民生和工業用水需要,政府宣布桃園、...
屏東淨水行動|消滅豬屎河
屏東河溪污染,主要來自畜牧場排放的廢水,根據屏東縣府統計,以東港溪流域為例,周邊飼養高達六十多萬頭豬,水質污染指標的BOD(生化需氧量),畜牧廢水占74%,形成的髒臭,影響生態與生活。一個由民間發起的淨水行動,在四個鄉鎮推動,希望潔淨水質,發展親水遊程。
尋找親水的台灣:獨木舟逐浪真有這麼難?
宜蘭蘇澳東澳里的沙灘,一大清早,一群背上縫著「海洋國家、水域解嚴」布條的獨木舟舟友,準備下海。一旁,海巡署和宜蘭縣警察,拿著大聲公說明,「宜蘭縣政府在107年9月14日公告,南澳地區禁止水域遊憩活動。從座標圖來看,誠如你們手上的宣導單,從烏石鼻到和平溪口沿岸及近海,都是禁止水域遊憩活動範圍。」
旱澇並存的季節|我們該如何因應?
“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代表著作物生長最需要雨水的時節,但今年穀雨卻遲遲不肯報到。不只是農民,河裡的魚也渴望著天降甘霖,沒想到老天一下雨,就是致災性的豪大雨。當旱澇並存成為現實,我們該如何因應?
台灣的水難題-在氣候變遷下的挑戰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每年都提出一個主題,來喚起人們對水資源議題的重視,今年的主題是 水與氣候變遷,極端氣候讓降雨型態越來越難以捉摸,不管是短時間降下的豪雨,或是長達數月的乾旱,都讓台灣在水資源議題上更加險峻。
水域解嚴 還我江湖|愛水人士爭取自由下水的權利
從空中俯瞰,宜蘭冬山河邊,擺著五顏六色的獨木舟、充氣艇,還有站立式划槳SUP,這是台灣難得見到的景觀。因為台灣的開放水域,也就是江河湖海,大部分都是禁止下水。就算要下水,也要經過申請。就算要申請,也不能用玩樂、遊憩的名義。
一起找溪望|官民合作找回花蓮鱉溪的生命力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的村民,在鱉溪溪邊的高灘地上,挖了三個淺淺的水池,他們希望在池子裡復育,小時候很常見到,現在卻快要消失的小魚-菊池氏細鯽,第一步是先把原生水草種起來,營造適合牠們生長的家。
為河川把脈|從河川源頭淨溪能否改善海廢問題?
成堆的保麗龍、浮球、漁具,寫著簡體字的寶特瓶,淨灘時,撿到從其他國家漂來的海洋廢棄物,是參加淨灘的志工常有的經驗。其實,海灘上也有不少垃圾來自河川。全球每年有八百萬噸塑膠垃圾,從陸地進到海洋,如果能從河川的源頭攔截垃圾大軍,是不是有機會改善海洋垃圾的問題?
永侒採礦爭議|蘭陽護水行動 兩村反採礦
宜蘭縣員山鄉被稱為水的故鄉,許多地方都能看到清澈的湧泉地景,湧泉來自地下水,地下水來自雪山山脈。不過最近永侒實業公司計畫在水源頭的山區,開挖瓷土礦,礦區加上聯外道路,總面積高達33.5公頃,位在中華村與內城村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