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相關報導
尋找救命水|多元水源來抗旱
等不到春雨,鯉魚潭水庫一片乾涸,蓄水量只剩下6%,沉沒在庫底的舊台三線,三十年來第一次浮現。狀況最慘的是德基水庫,蓄水量跌破4%,上游大甲河床上只有一條小水渠,大壩前攔截著僅存的水量。為了能讓水能支撐到五月梅雨到來,各種救援工程火速上場,而抗旱之水究竟在哪裡?
缺水下的緊急應變|尋求多元水源
三月的雨水沒有帶來足夠的雨水,讓這場從2020年春季開始的這場乾旱,水情持續嚴峻,今年4月6日起,台中、苗栗、北彰化等部分地區啟動供5停2的供水措施,氣象局預估三四月的春雨在正常跟偏少之間,面對越來越渴的台灣,我們該怎麼辦呢?
新竹水難題|該如何面對不停成長的用水需求?
新竹縣市,是家戶所得僅次於台北市的高科技產業重鎮,但缺乏穩定的自有水源,境內的寶山與寶二水庫,合計蓄水容量只有石門水庫的十二分之一。2020年,由於台灣創下1964年以來,首度沒有颱風登陸的紀錄,使得水情更加緊繃。
前瞻吃蘋果:監督水環境計畫
政府推動前瞻水環境計畫,各地不斷進行河岸、海岸改善工程,經費少則千萬,多則數億。一群來自民間的專家學者,關心執行成果和對生態的影響,組成評分團進行公民監督,要為前瞻水環境計畫,頒發金蘋果與爛蘋果獎。
【缺水乾旱】枯旱之城-抗旱,怎麼辦?
旱象當前,水庫蓄水量節節下降,政府部門的抗旱措施全面啟動,只為了盡可能把水留在水庫。在桃園,埤塘是先民為了抗旱留下的重要資產,在缺水的今天,能不能發揮功能?這些珍貴的水資源,是否有被好好利用?
【缺水乾旱】枯旱之城-農田裡的憂慮
2020年11月,時序進入立冬,也是二期稻作收割的時節,但是桃竹苗的農民臉上,沒有豐收的喜悅。因為台灣今年遭逢1964年以來,第一次夏季完全沒有颱風過境的狀況。從6月到11月,全台降雨量只有氣候平均值的六成,石門、寶山等水庫的蓄水量,也來到同期最低點。根據水利署的數據,以往到了10月,石門水庫平均蓄水量約兩億噸,今年只有八到九千萬噸,不到往年平均值的一半,為了民生和工業用水需要,政府宣布桃園、...
屏東淨水行動|消滅豬屎河
屏東河溪污染,主要來自畜牧場排放的廢水,根據屏東縣府統計,以東港溪流域為例,周邊飼養高達六十多萬頭豬,水質污染指標的BOD(生化需氧量),畜牧廢水占74%,形成的髒臭,影響生態與生活。一個由民間發起的淨水行動,在四個鄉鎮推動,希望潔淨水質,發展親水遊程。
尋找親水的台灣 | 獨木舟逐浪真有這麼難?
宜蘭蘇澳東澳里的沙灘,一大清早,一群背上縫著「海洋國家、水域解嚴」布條的獨木舟舟友,準備下海。一旁,海巡署和宜蘭縣警察,拿著大聲公說明,「宜蘭縣政府在107年9月14日公告,南澳地區禁止水域遊憩活動。從座標圖來看,誠如你們手上的宣導單,從烏石鼻到和平溪口沿岸及近海,都是禁止水域遊憩活動範圍。」
旱澇並存的季節|我們該如何因應?
“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代表著作物生長最需要雨水的時節,但今年穀雨卻遲遲不肯報到。不只是農民,河裡的魚也渴望著天降甘霖,沒想到老天一下雨,就是致災性的豪大雨。當旱澇並存成為現實,我們該如何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