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相關文章

【在地聲音】小辮鴴來囉!到雲林吃土豆,看土豆鳥,數土豆鳥|feat.雲林縣野鳥學會理事長 陳姍姍|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2023-01-15

每年進入秋冬,一批批的候鳥飛來台灣度冬,小辮鴴就是其中一群嬌客,可愛的外觀,讓大家給牠取了好多種名字:小辮鴴、土豆鳥、田貓仔還有天線寶寶都是牠的小名。其中以雲林地區數量最多,這個時節的農田正在進行輪耕前的翻土作業,田中翻起不少蚯蚓、昆蟲等,正是小辮鴴最愛吃的食物。 ​ 雲林鳥會每年舉辦數鳥活動,記錄每年小辮鴴來到台灣的數量,十多年來的數鳥過程,越來越多人參與這樣的年度盛會,...

蝠滿天|台灣不能失去的環境幫手《之一》:金黃蝙蝠的保育之路

2022-08-29

黃金蝙蝠生態館位在雲林縣水林鄉蘇秦村,在這座務農的小村莊,有一群人為了高頭蝠,蓋了全台灣最大的蝙蝠屋,也規劃相關課程。 緊鄰黃金蝙蝠館的誠正國小,教室招牌的縫隙、雨棚底下的小空間都躲著蝙蝠。掛在教室走廊的蝙蝠屋,有高頭蝠、東亞家蝠。最讓張恒嘉掛心的是金黃鼠耳蝠,俗稱黃金蝙蝠。當初高掛蝙蝠屋,有一部分也是為了牠們。

土豆鳥的保育行動│從數鳥普查到友善耕作

2022-02-21

探出頭,機靈探望四周,每年冬天,雲林農地上,總是有著一群來自遠方的小辮鴴,當地農民稱牠土豆鳥。為了保護這群遠方貴客,一群人發起普查行動,希望吸引更多人關注,改善農業環境,讓牠們安心的棲息居住。

負碳木竹構未來|消費者的減碳新選擇

2022-02-07

木竹能固碳,生長在台灣的木竹,有最短的碳足跡。追求碳中和的時代,負碳木竹如何建構永續環保的未來?

美豬"萊"襲 |台灣豬的下一步

2021-03-01

2021年,我國正式開放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總統蔡英文在元旦升旗談話指出「台灣是依賴貿易生存的國家,這個歷經三任政府的難題,已經沒有迴避不處理的空間」,顯現台灣已經抵擋不住,美國萊豬的叩關壓力。

廚餘去哪裡?|減少焚化爐負擔

2020-11-16

清運業者穿梭在新北市的社區大樓,將冰庫裡的一包包廚餘取出,集中運到回收場,再一包包拆開,將生熟廚餘分類倒進桶子。有些社區完全不分類,清運人員只能一包包檢查,將廚餘挑出來,我們嫌棄的臭味,卻是他們的日常。

望遠鏡裡的公民科學|累積度冬水鳥大數據

2019-03-04

聚精會神,透過望遠鏡仔細搜尋,期待和美麗飛羽不期而遇,鳥兒的一舉一動,都吸引賞鳥人的目光。每次在望遠鏡中的驚喜發現,只要積少成多,喜愛自然的鳥友,也可以成為科學研究的好幫手…

綠能的結與解-漁電如何共生?

2019-02-11

天色未亮,台南七股的魚塭旁,採收文蛤的工班,已經開始工作。西南沿海廣大的水產養殖區,豐富了消費者的餐桌,養育著海口地區的居民。近年來,也成為政府發展光電的重點區域。當綠能遇上傳統養殖漁業,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穿梭島嶼20年 污染開發篇】誰?高舉開發大旗的匪

2019-01-14

「我們從日本時代就來這裡住,之後台糖才把地放領給我們,大家都是在台糖做工生活,生活沒有很好。」陳正宗土生土長在彰化縣二林鎮農場巷,跟他的父親一樣,當了一輩子蔗農。 「一開始只有自己一戶,很不習慣!」,陳正宗來到花生田除草,今年已經87歲,「比較沒人可以聊天,想到在這裡住好好的,為什麼要把我們趕走,很煩惱、很困擾就對了!」 一邊除草,斷斷續續的廣播聲響,從陳正宗身後遠遠傳來,「...

【穿梭島嶼二十年 河流篇】荒漠 濁水溪

2018-12-03

我們來到台灣第一大河-濁水溪。這是二十年前濁水溪的景象:孩子們在溪水裡玩耍、農民撐著竹筏將竹子運送到下游、鐵黑色的溪水流過密布的水圳,滋養著彰化雲林這片台灣最重要的穀倉。 濁水溪不只是一條河,也是農民的命脈。 當時,台灣最大的引水工程-集集攔河堰還沒完工,直到2001年集集攔河堰開始運轉,將濁水溪的水源統籌分配給農業、民生與工業,從此改變了濁水溪的命運。 集集攔河堰截水二十年 濁水溪變貌...

涌翠閣的地方創生|雲林歷史建物修復再利用

2018-05-21

日本興起地方創生思維,以地方人力結合在地產物,透過創意巧思,提升地區的文化與經濟,讓人口回流,振興地方。在雲林虎尾,一間保留下來的歷史老屋,成為地方創生平台,將文化與農作進行連結,開展屬於台灣的地方創生。

濕地.出口|高美濕地的難題

2018-01-29

海岸濕地是大河的出口,也是都市居民找尋片刻悠閒的一方天地。它承載萬物新生的喜悅,也默默包容各種人為活動的衝擊。海岸地形的變遷,潮間帶生物的演替,這些來自濕地的訊息,人們聽見了多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