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相關報導
興達電廠脫胎記:燃煤改燃氣
從高雄茄萣望向南方,四座銀亮的圓形儲槽與高大煙囪,是人們對高雄永安的第一印象。這是1970年代,因應南部快速發展的工業需求,興建的興達電廠,運轉至今已經有三十七年,廠內有四部燃煤機組、五部燃氣機組,是目前裝置容量第三大的電廠,但對高雄市民來說,卻是不可承受之重…
藻礁微光|中油的迴避方案降低生態衝擊了嗎?
有一段神奇海岸,位在桃園,深棕色的礁體,就像聚寶盆,經常拋出驚喜。冬季,是藻礁最美的時候,配合海水最低潮位的短暫時刻,才能見到它的嬌豔。然而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就選址在大潭藻礁,開發案在2018年10月通過環評。身處保育與能源的拉鋸,已經存在7600年的大潭藻礁,能否繼續發光?
綠能的結與解-漁電如何共生?
天色未亮,台南七股的魚塭旁,採收文蛤的工班,已經開始工作。西南沿海廣大的水產養殖區,豐富了消費者的餐桌,養育著海口地區的居民。近年來,也成為政府發展光電的重點區域。當綠能遇上傳統養殖漁業,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綠能的結與解 | 當光電遇上候鳥
冬日的嘉義布袋鹽田,一方候鳥棲息的水域旁,大卡車進進出出,工人們打下一根又一根基樁,不久的將來,這片已不再曬鹽的土地,將會布滿太陽能面板。看似衝突的景象,成為台灣能源轉型過程中的一段變奏曲。布袋鹽田的現況如何?這裡的綠能經驗,又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抵抗高電價 伊達邵的起步|部落能源轉型
台灣有個地方,居民收入很少,但每度電的電費,卻是一般住家的兩倍以上,可以說是全台最貴。今年九月底,他們決定自費裝設太陽能板,期望藉由綠能,讓被電費壓得喘不過氣的居民,鬆一口氣。
【從節能到產能】翻轉耗能建築 | 幫房子降溫的好方法
選購保溫杯或買冰箱,你一定會注意它保溫保冷的效果,但是買房子的時候呢?一棟棟耗能建築,到了夏天就成了吃電怪獸。其實改造耗能建築並不困難。究竟有哪些妙招,可以讓房子退燒,健康又省荷包呢?
【從節能到產能】節能是門好生意 | 省電來賺錢
台灣欠缺自產能源,卻是用電大國。為了成長的用電需求,政府不斷開發新的電力來源,也引發一次又一次的社會爭議,其實解決用電瓶頸最根本、最有效的策略是節電... 節電不只是隨手關燈,更換LED燈泡而已,如何聰明有效率的節能,已經是一股趨勢。幫人節電也能是一種專業嗎?這個新興產業又可以帶動多少錢景?
【從節能到產能】自主發電在我家
彰化二林的農田裡,有座不起眼的麵包工廠,這裡出爐的各種麵包,原料都來自台灣自產的小麥。做為本土小麥食品的生產基地,隨著產量增加,用電量也持續上升。烘焙麵包很耗電,烘焙業者施明煌心想,既然原料都來自本土,那麼能源能不能也自己生產? 2014年,施明煌決定在工廠屋頂架設32kW的太陽能板,生產的電力,全部供應麵包廠使用。規劃時施明煌就決定,太陽能生產的電力不賣給台電,全部採即發即用,...
藻礁總決戰|生態與能源的攻防
十年前,知道藻礁的人不多,直到它成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預定場址。因應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提高到50%的政策,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迫在眉睫,這場能源需求與生態保育的拉鋸,能否藉由環評制度,留給藻礁公平的未來?
埤塘濕地的開發危機|綠能選址爭議
台灣的埤塘與濕地,長期面臨不同的開發危機,現今為了推動綠色能源,天然氣發電廠、太陽能光電場興建,都找上它們。根據農委會2015年公告,「嚴重地層下陷不利耕作地區,可以設置綠能設施」。盤點出可利用面積約1253公頃,其中許多是濕地區域。現今再增加埤塘設置光電場,讓環境面臨更大的生態危機。 高雄永安溼地過去鳥況不錯,生態團體記錄到的棲息鳥類高達170多種,遭到放乾設置太陽光電板而引發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