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相關報導

在子孫的土地上

2000-07-10

日月潭南方的部落潭南,族人百年來賴以為生的森林,歷經日人與國民政府來台後的無限制的砍伐,五十年裡,森林變成檳榔樹與滿山攀爬的龍鬚菜,變形的山林在九二一之後成了光禿的破碎的土坡,昔日族人的生命之泉─好蘭溪,也在不經意的當頭乾枯了,一部潭南產業發展史,也是一頁台灣林相死亡記錄,更是台灣環境的縮影。

回到森林找頭路

2000-07-10

過去,原住民在森林裡自給自足,游耕焚墾,打獵營生。但後來有另外一批人來了,獵區變成了林場,狩獵民族變成了逐林木而居的遊牧民族,如今伐木的歲月過去,伐林變成了「造」林。這一群人,從南方的霧台出發,他們在試著在平地地人建構的整齊森林間,尋找過去族人奔馳的狂野山林。

困在山上下不來

2000-07-03

「我們的島」自開播以來,走遍島上每個角落,記錄台灣的土地,上山下海完成任務,為世代島民留百年見證。為了拍攝林班工人的生活,企畫張岱屏、攝影師陳添寶和攝影助理陳志昌,在2000年6月8日冒險進入台灣的綠色心­臟-中央山脈的丹大林區。但是611地震讓他們在海拔2400公尺的山區,被大自然圍困。 丹大工作站員工許資東告訴心急的工作人員,下山之路沒有路基,要爬過山的稜線,很危險。林區七分所工寮的原住民說...

大樹的流金歲月

2000-06-26

森林曾經被視為台灣綠色的金礦,就像其他礦產豐富地區一樣,丹大林區的綠色礦脈造就水里鄉若干市鎮的繁榮,並且,如同其他這類市鎮,他們也都走向衰老與平淡。只是,綠色礦產畢竟不同於其他礦產,他是有生命的,可以一直不斷再生;如果利用得當,森林資源應該是源源不斷、永不枯竭。是怎麼樣的開發歷程,怎麼樣的林業政策,讓水里鄉一度在歷史中出現風華絕代的艷容,又和其他礦區市鎮一樣淪落到蕭條的晚年,現在又該如何尋找新的春天?

當溪水不再流

2000-06-19

1930年代,日本人興建了一條長達十三公里半的隧道,攔截武界部落濁水溪的水。六十年後,濁水溪溪水依舊奔流,武界人說:我們已經失去了濁水溪,倒是多了一座「武界土壩」。 2000年,台電新的引水計劃在武界動工了,武界會不會又多出一座「栗栖土壩」呢?武界人很憂心,萬一溪水不再流,他們連老家也回不去了...

尋找生命的發祥地

2000-06-12

「初十日,渡虎尾溪西螺溪,溪廣二三里,平沙可行;車過無軌跡,亦似鐵板沙。但沙水皆黑色,以台灣山色皆黑土故也。水三十里,到東螺溪,與西螺溪廣正等,而水深湍急過之。轅中牛懼溺,臥而浮,番兒十餘,扶輪以濟,不溺者幾矣。」--郁永河

死海情深|六輕來了!麥寮漁民的哀愁

2000-06-05

麥寮,位在濁水溪出海口的漁村,因台塑六輕在麥寮設廠,使它成為全台知名的石化重鎮。但是在當地漁民的眼中,卻是導致他們生活艱困的原兇,村民們認為台塑廠內排放的毒水,污染了這片豐饒的海域,養殖在內海的文蛤紛紛死亡,村民損失慘重,釣客在海邊釣起來的魚也不敢吃,出海捕魚的漁獲量更是驟減。

觀光災情|草嶺村民將震災經歷包裝成旅遊賣點

2000-05-22

地震後再到草嶺觀光,除了滿滿的飯店招牌外,還多了幾處觀光景點的招牌--「大走山碼頭」、「遊湖看走山」、「921大走山」,當所有災民還在埋怨政府的救災政策時,草嶺村民早就拾起悲情做起地震的生意來了,甚至連地震當天的受難經驗也成了觀光說詞。

水上農夫

2000-05-15

原來靠山吃飯的農人們,現在得重新適應新的環境,想辦法利用這一池湖水,畢竟這是維持他們生計的唯一出路,只是不知道這池湖水能留住多久,而接下來的雨季和颱風,是不是會再一次斷絕他們的生路。

檳榔樹下的獵人

2000-05-01

雖然和日月潭只有咫尺之遙,但日月潭的水,卻無法映照出潭南的容顏。921之後的潭南部落,正在重新面對自己的位置,重新在自己的土地上,檢視部落的過去與未來。

如是生活 如是Pnag-cah

2000-05-01

Pangcha是阿美族語『阿美族』的意思,阿美族阿公Lekar makur是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的頭目,我們跟著阿公的腳步在山林間穿梭,儘管阿公已經信奉了耶穌,但是阿公仍舊秉持著傳統獵人做法,阿公說看收穫成果之前,他都會先竹占,竹占的竹子是很重要的,阿公說要找尋不曾被跨過或是被撒尿過的竹子,也不能是被砍過再長出的,找到竹子做好準備工作後,他就開始竹占,問問Mialaw看今天設置的陷阱有沒有獵物,...

廢土的旅行|九二一地震後營建廢棄土

2000-04-24

地震來了、房子倒了,倒塌的房子混雜著破家具及垃圾,最後去了哪裡?921地震之後,產生了3000萬公噸的建築廢土,這樣龐大的廢土量,是平時台灣營建廢土的兩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在地震之後以緊急命令的方式設置了許多廢土臨時棄置場,然而這些廢土棄置場的位置是否適當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