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聽到老鼠,有些人忍不住尖叫出聲,浮現的印象就是牠在陰暗角落啃著東西的模樣,視力不好的老鼠,主要靠著敏銳的聽力和嗅覺生活。除了野外環境的巢鼠、月鼠、刺鼠等鼠科動物,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是溝鼠、屋頂鼠、家鼴鼠,雜食性的老鼠,喜歡入侵家中住宅啃咬食物,也是病菌傳染來源之一。

不過,同為鼠不同命,換著場景,飼主溫柔的撫摸著老鼠,對牠噓寒問暖,模樣可愛的倉鼠或是天竺鼠吸引不少人飼養,甚至還培育出各種不同品種,(但千萬可別忘記寵物鼠的繁殖力也是很驚人,千萬別棄養)。

人人喊打的老鼠,在寵物鼠身上可不一樣了, 另外,老鼠在醫學上也很有貢獻,台灣使用60-70萬隻的實驗動物,其中將近九成仰賴像是大鼠、小鼠等齧齒動物,是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對於牠們,你又了解多少呢?


顏子惟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攝影記者,屬羊。

學科
動物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導演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從我有記憶以來,這頭牛就一直陪伴著阿爸,一起耙草、犁田、施肥、拖肥料…,默默地做著許多粗活。三十幾年過去,他們走過金門兩次口蹄疫的危機,來到這末代耕牛的年代,阿爸和牠都垂垂老矣。村子裡的耕牛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龐大的鐵牛,而耕牛成了桌上佳餚,不知道我這隨興又自我的阿爸,是如何看待他這工作夥伴,會不會哪天把牠賣給牛販,成為俎上之肉…


李開地
金門古寧頭人,畢業於台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 2013年參加新北市政府新聞局所辦理紀錄片種子教育營後,開始學著用攝影機記錄下身旁的人事物,紀錄作品有«厚唇»、«石蚵»、«江»等,皆以金門為題材,藉此呈現家鄉人文與環境問題。

學科
動物
縣市
  • 金門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導演 李開地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達魯瑪克部落,是東台灣最大的魯凱族部落,2016年的小米祭,是太陽能走進部落的起點。連續三年的小米祭,部落都與環保團體合作,同時舉辦綠能工作坊,讓族人了解並學習架設太陽能板。

這幾年經由廠商捐助,達魯瑪克部落的活動中心、長老教會、天主教教會、社區巡守隊的屋頂,陸陸續續架設起太陽能板或小型風機。太陽能板替教會省下大筆電費,居民實際感受太陽能的發電量與效益。2018年,部落正式登記成立達魯瑪克綠能公司,成為全國第一家部落公民電廠。成立一年多以來,股東有六十人,募集資金六十多萬,還沒有達到一百萬的目標。

成立公民電廠需要足夠的資金,還要有專職專業的管理人員,這些對部落來說,是很困難的路程。為了讓原住民部落與偏遠地區,在發展綠能上能得到更多支持,能源局在2018年提出原住民地區及偏鄉地區設置綠能發電,兩項補助計畫。

偏鄉綠能補助計畫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補助兩百萬,民間團體要做能源盤點,並提出規劃報告。通過第一階段補助的有十九案,達魯瑪克是其中之一,部落的第一步是做綠能人才培訓。第一階段通過後,可以申請第二階段的設備補助,部落計畫以政府補助加上自有資金,在國小和球場屋頂,建設新的太陽能案場。

不只是達魯瑪克,在北部雲霧繚繞的山區,一個小部落正默默地前進…

比亞外是桃園市復興區山區的泰雅族部落,相較於附近觀光區,這裡沒有神木,也沒有溫泉旅館,近年來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積極保護部落的代表動物-藍腹鷴。

比亞外部落人數不多,但向心力強,宗教信仰是凝聚部落最重要的力量。除了星期天的禮拜,教會也是老人、小孩的另一個家。一個星期有六天,老人家與居民都在教會用餐,因此教會一直是部落用電量最大的地方。

過去遇到颱風等災害,部落常發生停電狀況,居民一直希望能朝向能源自主。今年初,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與部落合作,由廠商捐贈光電板,供應教會用電。從教會開始,下一步比亞外部落也著手做環境調查,計算出適合架設太陽能板的屋頂面積。

除了太陽光電,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也協助部落盤點其他綠能項目,由於比亞外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是竹林,很適合做成木質顆粒,發展生質能。從小在比亞外長大的牧師歐蜜‧偉浪認為,綠能可以是部落推動產業發展的基礎,促進在地的就業。

對有的部落來說,綠能是對高電價的抵抗。日月潭旁的伊達邵社區,許多居民從九二一大震之後,就一直住在組合屋,因為土地問題,無法取得建照、執照,二十多戶只能共用一個電表,電費驚人。2018年,社區決議用共同基金裝設5kW的太陽能板,半年下來電費節省四分之一以上。今年伊達邵也通過能源局補助,對全村做調查,評估每個家戶屋頂是否適合,並有意願裝設光電板。


不論是達魯瑪克、比亞外或伊達邵,都從部落需求出發, 一步步找出綠能的方向。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建議,偏鄉部落要發展綠能,應該先了解環境,對潛在的資源做盤點。歐蜜‧偉浪也強調,在推動綠能的過程中,凝聚社區與部落的共識,是能否成功最關鍵的因素。

從原鄉部落開始,這一顆顆綠能種子,未來是否有機會散播到更多的社區?

學科
能源
縣市
  • 台東縣
  • 卑南鄉
  • 桃園市
  • 復興區
  • 南投縣
  • 魚池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顏子惟 許中熹 賴冠丞,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以香蕉為名,以樂器為劍,以歌聲為口號,以斗笠為戰袍。組團十一年後,出身高雄旗山的樂團「台青蕉」,在2019年2月,推出第三張專輯「種下青春」。鼓手黃堂軒在5月11日演出後接受採訪,提到高中時期組團的青澀模樣,大笑不止。他說:「我們又不是音樂科班長大,所以演奏實力滿差的。可是我覺得我們跟人家不一樣,敢去做想做的事情。」

黃堂軒所說的不一樣,說穿了就是台青蕉的每個人,都有很多事想做、也有很多分身。像主唱王繼維,人稱老王,點子最多,會寫文章、寫計畫,演講、座談邀約不斷。貝斯手王繼強,綽號玩具槍,帶團功夫一流,是農村小旅行的最佳導遊。而吉他手郭合沅,各式水電或修理工作,都難不倒他,更是天天下田的香蕉農。

夏天白天長,太陽起得早,每天早上五點半,郭合沅準時到田裡工作。問他為什麼要打赤腳,他說:「以前我阿公都是打赤腳在走,阿公說香蕉園下面有地氣,人接地氣,人跟土壤就有連結。」

音樂來自於生活、創作取材於土地,台青蕉也是如此。在高屏溪上游旗山溪的河畔,他們共有七分大的香蕉園,種有香蕉一千株。時序進入四、五月,梅雨、午後雷陣雨沒少過,在雨水催化下,草長的速度相當驚人。身為「台青蕉希望蕉園」的園主,合沅在雨季期間最重要的工作,是防颱和除草。

合沅認真地解釋,「除草的定義是不要全部除完,像人理平頭的概念,除到一定長度就好,不要除掉根系,主要是因為,草會保護土壤,也能保濕,讓不同生物在這裡生活。」不用農藥、化學肥料和除草劑,以生態共生的原則來耕耘香蕉園。人在園子裡待久了,蟲聲、蛙鳴和鳥叫都成為音樂,連除草的動作看起來,就像是在彈吉他。

台青蕉不是高學歷的台清交,他們常常自稱為「台灣青年愛香蕉」。對他們來說,務農可以累積能量,在旗山老街開店可以打破同溫層,總之愛鄉愛土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

老街假日人潮多,競爭激烈,要在兵家必爭之地搶灘,需要更多努力。賣冰、賣文創商品還不夠,蕉農吉他手得站到門口,吆喝客人試吃蛋糕。蛋糕正是玩具槍負責製作,另外老王也沒閒著,身兼店老闆的他,會幫忙在店內指導香蕉果醋DIY的手作課程。

從介紹香蕉、製作包裝盒,到切香蕉片裝瓶封存,一個下午,孩子們玩的不亦樂乎。有人一步步照著做,有人耐不住香氣偷吃了幾口,但到最後,香蕉在每個人心裡,留下了深刻印象。

透過DIY用手認識香蕉,台青蕉也帶領孩子用腳來走讀旗山。負責農村小旅行的玩具槍說:「我們花了兩年普查旗山水圳,才慢慢建構出水圳的文化跟生活樣貌。這是因為有水,地方才有發展,農業耕種有收成,所以水是一個地方產業的根本,我們從地方產業的根本,來認識地方的經濟跟文化,特別有代表性。」

擁有百年歷史的高空水橋,是旗山水圳十八公里當中最精彩的一段。水在水橋裡往下游流去,人在水橋上走出捷徑,水的灌溉面積變大,人的生活空間也因此拓展。橋和圳,讓年輕一代更認識水與人的互動、自然資源與人類產業的緊密關聯。

2015和2016年,旗山地區陸續發生「馬頭山設置掩埋場」和「拆除大溝頂太平商場」兩件大事。面對公共議題,台青蕉不落人後,當時大家放下手邊工作,全力投入每次的抗議,也為此創作了兩首歌曲。

爭議落幕、激情過去,但是在地生活並沒有停下腳步。旗山溪洲地區是早期台灣外銷日本香蕉的大本營,過去風光一時,當地鯤洲宮也曾香火鼎盛、人聲鼎沸。

不過,現在的溪洲卻已黯淡無光。老廟前、大樹下、馬路上,幾乎都是老人或小孩,完全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也因此,他們感受到溪洲的危機,開始想要活化社區,他們在2018年11月,租下一間老房子,做為在溪洲進行田野調查的據點。

花了四個月打掃、牽水電,老屋煥然一新。台青蕉為這處空間命名為「影像交換所」,希望從蒐集在地影像開始做起。4月27日這天,正式開幕,邀請社區老人和外地遊客一起看展覽、炊甜粿。

玩具槍表示,這場活動最有趣的地方,在於讓外地的年輕人,向在地的阿媽學習炊粿,炊粿同時,讓阿公、阿媽或在地居民,重新看到溪洲的在地性與驕傲。

傳統食物打動人心,老照片喚起記憶,閒置空間出現可能性,這一步看似簡單,走來卻絲毫不輕鬆。社區裡的老人、小孩漸漸知道,溪洲開始出現一個「台青蕉」。

台青蕉的誕生,並非一時巧合,他們的父母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透過志願服務行動,共同推動旗山地區的文化、教育、環境等公共議題。從小耳濡目染的他們,一起玩、一起長大、一起掃街,也一起看著旗山的變化。

在旗山溪畔,一股農青新勢力慢慢成形,正昂然高唱著當代青年,為自己寫下的搖滾青春。

學科
農業, 生活, 文化
縣市
  • 高雄市
  • 旗山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 許中熹 葉鎮中,剪輯 許中熹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落入人間

2018年7月10日,一隻跟媽媽走失的小熊,被遊客發現出現在花蓮南安瀑布附近,根據體型估算大約三到五個月,是個還需要喝奶,無法在野外自行求生的小孩。花蓮林管處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在發現小熊的現場,布置簡易圍籬,希望熊媽媽能回來把小熊帶走,沒想到因為太多人為干擾,熊媽媽始終沒有出現。

找不到媽媽的小熊,持續在瀑布附近逗留,翻找遊人留下的垃圾,排遺中甚至發現菸蒂,幾天後小熊開始拉肚子,健康狀況急轉直下,好幾天都虛弱地躲在橋墩下,最後甚至不肯進食。等了兩個星期,熊媽媽沒出現,再下去小熊勢必一命嗚呼,研究黑熊二十多年的黑熊媽媽黃美秀,於是建議管理單位,是該啟動救援了。


畫面提供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黃美秀表示,南安小熊是台灣第一起,和媽媽走失生命垂危而落入人間的熊。在沒有母熊的狀況下,該怎麼拉拔長大?學者與管理單位達成共識,最好的安排,就是透過人為安置和野訓過程,讓小熊能回到原棲地。2018年8月,南安小熊被安置到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低海拔試驗站,由黃美秀老師組成野訓團隊接手照養。還沒斷奶的小熊,除了喝代奶和麥片調製成的小熊粥,林務局各地的林管處工作站也動員,幫小熊採集各種野外的食物。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也發起小熊食物募集,各地關心小熊的民眾寄來蔬果、雞蛋、蜂蜜等食物,填滿工作站的冰箱。小熊幾乎什麼都吃、什麼都嘗試,讓研究人員大開眼界。同時為了籌募野訓計畫的各項經費,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發起民眾募資,總共2403人出資,募得450萬元,藉由點點滴滴的小額捐款,讓民眾共同參與這項保育行動。


畫面提供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野訓啟動

位於台中烏石坑的低海拔試驗站,有一座全台灣獨一無二,專門提供給小熊野訓的展場,面積有2400平方公尺,十多年前曾經有兩隻小熊HAPPY和BINGO在這裡進行野訓。當年的兩隻熊最後並沒有野放,場地閒置十多年,樹木長得更加茂密,為了避免小熊越獄成功,特生中心格外慎重事先特別整理場地。


畫面提供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過去在低海拔試驗站進行野訓的HAPPY和BINGO  (畫面提供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小熊越長越大,原本的籠舍已經不能滿足活動需求,2018年12月,野訓團隊準備把牠搬移到更寬闊的森林展場,開始第二階段的中學課程。第一步就是要訓練小熊,像野外的熊一樣覓食。由於野外的黑熊食性本來就很多樣,研究人員每天費盡心思,替小熊準備十多種蔬果或野外採集的食物。

野訓的小熊不可以飯來張口,必須靠自己的嗅覺,爬上樹或在地下挖掘,把食物找出來。研究人員在準備食物之外,也要觀察小熊的健康狀況。他們每天採集糞便放進冰箱保存,分析這隻熊究竟吃了些什麼。


畫面提供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小熊不但要會採集野果,也要會獵捕動物,野訓團隊準備了雞、小羊、小豬等動物,小熊成功地抓到好幾隻,但有一隻大膽雞,壓根就不怕小熊,還跟在後頭吃小熊剩下的食物或便便裡的種子,成為小熊野訓生涯中的好麻雞。

野訓展場裡,研究人員得以長時間近距離地觀察小熊的各種行為,這是野外研究不可能做到的。野外的台灣黑熊有築巢習性,南安小熊也很快展現築巢技能,在森林展場的樹冠層,做了六七個舒適的窩,黃美秀推測,是小時候跟媽媽在一起,耳濡目染學習來的。


畫面提供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野訓小熊的過程,就像代替熊媽媽拉拔牠長大,「有一個感覺,哇,這個小孩子長得很快、變化很大」野訓團隊研究助理張碩軒說。隨著小熊體態越來越成熟,身手也越來越矯健,分離的時間也逐漸逼近。

四月初野訓團隊替小熊進行第五次健康檢查,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獸醫團隊,特別前來支援,帶來大型動物專用的移動式超音波與X光機,這也是野放前最後的體檢。

進入倒數階段的最後一堂課,是要訓練小熊迴避人,斷開對人的依戀,這也是野放能不能成功最大的關鍵。黃美秀說,野放前最後兩個星期連研究人員也都不靠近熊,對人的趨避必須百分之百嚴格做到,才有辦法野放。

對熊來說,森林是家,但也隱藏凶險。根據黃美秀二十多年的調查,野外繫放的台灣黑熊中,高達一半因為誤入陷阱而斷趾斷掌。為此,野訓團隊特別加開一堂全世界都沒有的野訓課程­,教小熊認識並趨避陷阱。

野放準備

小熊準備好了,但是大環境夠不夠友善,能讓這隻熊妹仔順利長大呢?黃美秀來到花蓮卓溪鄉與部落族人溝通,族人都表達心聲,希望小熊能早日回家。花蓮南安部落青年林泳浤說,這幾年部落已經有意識地,不再使用獸鋏狩獵,這次小熊野放,部落希望做一個好的示範,杜絕任何獵捕或使用獸鋏的行為。

小熊野放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野放時間選在野外果實豐盛、天氣比較穩定的四月底,地點也是煞費思量。林務局2018年12月就委託部落青年進入深山探勘,評選出適合野放的地點,首先食物資源必須豐富,另外距離部落或山屋,必須有一定距離,避免人為干擾,最後終於選出適合野放的地點。

野放之後要怎麼知道小熊活得好不好?會不會遭遇不測?藉由小熊身上帶的衛星發報器,研究團隊可以隨時掌握牠的行蹤,「如果小熊在一個地方不動超過一天以上,我們就會立刻知道,牠可能出狀況了」黃美秀表示,野放之後的追蹤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即時修正小熊的行為,避免不必要的人熊衝突。比如近年因為無痕山林不確實,野外黑熊受廚餘食物等吸引,出沒山屋的事件頻傳,有了衛星定位,若得知小熊出現在山屋附近,管理單位就要在第一時間即時處置。

南安小熊的頸圈,非常特別具有延展性,會隨著小熊成長而加大,一年後自動脫落,顏色是非常鮮豔的粉紅色,讓民眾容易辨識。萬一在野外發現小熊蹤跡,可以利用黑熊通報系統,通知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或林務局。

回家之後

根據調查,野外的台灣黑熊目前僅存200到600隻左右,黃美秀在玉山國家公園、大雪山等地,採集了好幾百件野外黑熊的糞便或組織,交由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系進行DNA分析,鑑定出157隻黑熊個體,每隻熊的遺傳資訊甚至親緣關係,都可以從圖上看出來。台大動科系教授朱有田指出,從目前的遺傳資訊看來,大雪山地區的黑熊遺傳多樣性低於玉山國家公園,有近親交配、基因窄化的疑慮。

台大動科系的實驗室裡,有好幾桶液態氮低溫保存罐,裡面保存著包括黑熊、石虎等瀕臨絕種動物的細胞樣本,其中有一支是南安小熊的細胞。萬一有一天,台灣黑熊在島嶼上真的滅絕,這一支支冷凍保存的細胞,是讓這個物種能苟延存活,最後不得已的手段。

長久以來,社會大眾與官方對黑熊的生態習性了解太少,過去三十年來,台灣黑熊保育研究經費拮据,前幾年包括野外黑熊調查用的頸圈,都還是靠民間募款,保育工作力不從心。4月23日,在小熊野放前的記者會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特別強調,今年林務局的野保經費已經提高到一億兩千萬,未來預計每年針對五個瀕臨絕種的動物做調查,了解包括黑熊、石虎等瀕絕生物,最基礎的野外調查資料。

小熊回家了。但牠的未來會是什麼?我們能不能好好守護牠的家,把黑熊存活的希望,留在山林裡呢?

學科
動物, 山林
縣市
  • 花蓮縣
  • 台中市
  • 和平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攝影 賴冠丞 顏子惟
剪輯 賴冠丞,偕同採訪 林容安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位在宜蘭縣員山鄉的雙連埤,海拔高度470公尺,面積大約17公頃。2003年,宜蘭縣政府公告為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同時也是農委會公告的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與營建署公告的國家級濕地。全台灣三分之一的水生植物種類,都能在這裡發現。

在雙連埤的特殊地景-浮島(由水生植物盤根錯節形成的島)上,更是保留了日月潭藺、華克拉莎草、馬來刺子莞等瀕危植物,水岸邊還有極度瀕危的日本菱。


華克拉莎草開花


日本菱利用身上的刺可沾黏而四處散播

特稀有的水生植物,讓雙連埤的美,與眾不同,然而開放的空間,流動的水,人與動物進進出出,不該來的也來了。荒野保護協會環境教育基地專員,在2018年10月發現,保護區被人厭槐葉蘋入侵。

人厭槐葉蘋原產於南美洲,被當作園藝植物引入台灣,繁殖力強大,沒有天敵,蔓延全台。2010年就曾經入侵雙連埤浮島所圍成的封閉水域,當時以人力清除,沒想到2018年在相同的水域再度發現,這次的規模遠高於2010年。

從小在雙連埤長大的居民謝偉賢,特地前來幫忙,他小時候完全沒見過人厭槐葉蘋。謝偉賢說,這幾年才突然出現,在小範圍內馬上就布滿整個埤塘,下面很多水生植物就沒辦法行光合作用。

為了保護原生植物,外來種必須動手清除,建立防線,防止人厭槐葉蘋擴散,志工首先針對繁殖力強的成熟植株下手。在深水域的志工,把它們推往岸邊,方便岸上志工撈除。裝進袋中的人厭槐葉蘋將會焚毀,為了避免孢子卡在青蛙裝中,不慎被帶到其他水域,志工工作完畢後,還必須用刷子將青蛙裝仔細刷乾淨。

一批批不同的志工,前來為雙連埤付出心力,撈除難度隨著清理進度而逐漸提高。荒野保護協會環境教育基地專員黃閎義說,撈完比較大的植株之後,接著要清卡在草叢裡,很多很小的植株,必須徒手伸進草叢中,一點一點的撈除,很花時間。荒野保護協會環境教育基地專員黃振福也表示,接下來兩三年都要繼續做,那些卡在浮島與草叢邊的,絕對清不乾淨,因為那是細工。

請神容易送神難,對抗外來種的過程,也是一場深刻的環境教育。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當一塊棲地受到強勢外來種入侵,原本生活其間的物種,將可能失去活下去的機會,棲地原本的樣貌,是台灣最珍貴的自然資產,再累再苦,都值得為它而戰。

學科
植物
縣市
  • 宜蘭縣
  • 員山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今年三十五歲的黃娜,2008年從中國廣東嫁到台灣高雄。十一年前的她,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專業農民。黃娜說:「我早上差不多五點半就要起床、刷牙,衣服穿一穿馬上騎車到田裡。看著自己種的東西有收成,還長得很好的話,心裡就很安慰。」

黃娜的先生曾啟川,原本是麵包師傅,後來服務的麵包店歇業,只好回到高雄美濃的老家務農,這也開啟了黃娜的另一種人生。站在敏豆棚架下,有如置身綠色隧道,不過看似浪漫,工作卻很吃力,黃娜的雙手沒停過,一手接一手、不斷採敏豆。她私下開玩笑說,以前嫁來台灣是嫁給麵包師傅,誰知道小孩剛過三歲,她和先生一夕之間都變成農夫。

黃娜夫妻的敏豆,在2017年獲得產銷履歷認證,既可以到大賣場上架販售,也受到台北果菜拍賣市場的肯定。拍賣價格好,讓黃娜很有成就感。更讓她感到驕傲的是,一般農民出貨,大多以先生名義申請拍賣資格的小代號,可是黃娜夫妻用的是太太的名字,代號為456,連上台領獎都是老婆出馬。

敏豆,俗稱四季豆,是黃娜夫妻在旱季耕種的主力。每年中秋節到隔年四月,是忙碌的時候,尤其在採收期,根本沒時間喘口氣,一採完馬上要趕回家裝箱。裝箱也是要跟時間賽跑。一邊分級包裝,另外還要封箱、寫代號,全部工序完成,再立刻把敏豆搬上車,趕在中午前,送到美濃農會的集貨場。黃娜的敏豆,讓幫忙出貨的美濃農會很有面子,因為拍賣價格好、數量穩定,是美濃敏豆農民的佼佼者,年年成績都在前五名。

綠草如茵、綠毯片片,這四分大的珍珠芭樂園,位在屏東高樹,以草生栽培的方式管理,是三十七歲的越南籍姊妹阮紅艷的綠色王國。

園子裡數量最多的草,是心葉水薄荷,其次是紅葉滿天星和大花馬齒莧,這些都是阮紅艷在2018年夏天種下的。透過高雄農改場的指導,阮紅艷得知草生栽培有土壤保濕、驅趕害蟲,和避免除草劑傷害農作根部的好處,所以這一年來,她都在芭樂園專心種草。就算被人取笑,她依然堅持,養好土壤才能顧好芭樂。

2019年3月底,芭樂園第一次收成,阮紅艷和屏東縣好好婦權會合作,舉辦一場摘芭樂體驗活動。在摘芭樂過程中,阮紅艷找來同鄉姊妹,一起導覽解說,為遊客帶來全新的環境與文化體驗。摘完芭樂,她還把遊客帶回家,親手做越南春捲,當作這天的營養午餐。現場的大人、小孩,個個手忙腳亂、嘴巴也是停不下來。

台27線,是高樹境內的主要道路,阮紅艷還有一片芭樂園,位在這條道路路邊。大車、小車南來北往,疾駛而過,她在園子裡,一邊聽越南情歌,一邊幫芭樂穿衣服。

包芭樂需要眼明手快,過於小顆的、被害蟲叮咬過的、陽光直曬的,都要先摘除,留下的是要套袋的小芭樂。阮紅艷經驗豐富,瞄一眼就知道哪些該留、哪些該除。在台灣生活十八年,其中有十六年都在務農,阮紅艷越做越上手,連作夢都會夢到她的芭樂。

每天傍晚,忙完農事,阮紅艷的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買菜和下廚。高齡八十三歲的婆婆,會先幫她挑菜,國二的女兒,也會主動分攤廚房工作。到了每個星期五的晚上七點,阮紅艷會準時到社區活動中心,參加屏東縣好好婦權會開設的農業課程。3月22號這一天,由陳柳岑老師解說最新的食安法內容,希望自產自銷的新住民農友,可以建立基本的法律認識。

颱風來了,阮紅艷架竹筒撐著芭樂樹,避免除草劑傷害環境,她養草護土種出健康。面對孩子年幼、公公年長,黃娜日復一日田裡、家裡兩頭忙,燦爛笑容下,她奮力耕耘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在台灣社會中,還有許多姊妹跟黃娜、阮紅艷一樣,身為新農民的她們,在築夢的路上,撐起家庭、扛起農業,即便難行仍然緩緩前進。

學科
農業
縣市
  • 高雄市
  • 美濃區
  • 屏東縣
  • 高樹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剪輯 許中熹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說,高雄是空氣品質嚴重惡化區域,位於最北邊的空氣品質監測站,經常出現紅爆,其中興達電廠就是重要污染源。「它是台灣現存最舊的燃煤汽力機組,沒經過環評各方面就商轉,高雄民眾已經默默忍受這樣的燃煤電廠排放髒空氣,長達三十七年。」

因應社會大眾對空污的關切,台電預計將屆齡四十年除役的興達電廠,改建為複循環機組的燃氣電廠,初估未來總懸浮微粒排放,可以降低77%。為了電力需求的無縫接軌,台電公司主張先建後拆,在環評初審中,引發爭議。

地球公民基金會指出,興達電廠一、二號機的生煤許可,今年底即將到期。為了高雄居民的健康,台電應該配合改建,將這兩部機組提前除役。但台電認為,將空污問題全歸咎於電力業,有失公允。

王敏玲表示,高雄空污的確不能只怪罪發電廠,還包括工廠和移動污染源,但根據環保署研究顯示,電力業所產生的致癌物質比例相對高。台電對此表示,目前的排放都低於管制標準,未來也會配合高雄市即將出爐的地方加嚴標準,更加嚴格控管排放。不過公民團體依舊要求先拆後建,因為改建計畫不只牽涉空污防治,還會影響永安濕地的完整。

人稱海哥的林昆海,觀察永安濕地已經有二十多年,近年他發現,這裡成為黑面琵鷺的重要棲地。2010年,高雄鳥會將永安濕地推薦為國家重要濕地,全區共130公頃,但這片土地產權是台電所有。2016年,台電跟高雄市政府協議,最後只保留南邊41.25公頃成為地方級濕地。

台電規劃,要將更新的燃氣機組,放置在廠區南側,臨興達路共81.8公頃的濕地上,環保團體認為,應該利用現有廠區腹地。不過興達電廠表示,現有廠區都是零星的土地,早已沒有空間容納新的機組。

考量生態,台電在環評初審後,縮小開發範圍。除了預留14公頃,做為日後發展碳捕捉設施用地,實質廠區利用面積只有35.5公頃,剩餘土地皆為綠地、滯洪池與隔離緩衝區。但環保團體認為,只要一、二號機提前除役,閒置的煤倉腹地就足夠使用,或者也可考慮將燃燒後飛灰填海的灰塘腹地,做為室外煤倉,再利用現有室外煤倉改建燃氣機組。不過興達電廠的回覆是,都不可行。

雙方對於興達電廠一、二號機,到底可不可以提前除役的爭點,除了土地需求與空污疑慮,最關鍵的是,台電認為電力供應必須無縫接軌。尤其是台積電與華邦電子即將進駐南科,未來南部地區將新增一百五十萬瓩的電力需求。

第三次環評初審中,公民團體與台電針對供電穩定進行交鋒,台電強調必須先建後拆,維持法定的備用容量率15%。公民團體則認為,興達電廠一、二號機提前除役的缺口,不必然要靠發電端來彌補,這樣的說法,獲得環評委員的認可。要求台電必須補件再審,興達電廠能不能順利改建,將待五月份的審查結果。

對台電來說,永安濕地這片廣闊的素地,將是未來因應產業擴張,電力需求的儲備用地,但對候鳥而言,卻也是不能消失的棲地。短期來看,這是一場人鳥之爭。長期而言,興達電廠的脫胎換骨,卻象徵台灣用電需求,面臨空污壓力與土地限制,不可能無限上綱的警訊。這場爭議是不是能順利落幕?將考驗經濟部能不能揮別過往經濟成長的老舊想像。

學科
濕地, 能源, 公害
縣市
  • 高雄市
  • 永安區
  • 高雄市
  • 茄萣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胡慕情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位於苗栗縣通霄鎮的鐵砧山礦場,是中油公司舊有的天然氣田,因為有完整的封閉背斜地質構造,儲氣層緻密厚實,在國內自產天然氣不足,得仰賴進口下,被中油公司開發為天然氣地下儲氣窖,調節尖離峰用氣量和因應安全儲存量需求。

在鐵砧山礦場的油庫後方一下車,就聞到濃烈嗆鼻的油氣味,最靠近油庫圍牆的灌溉水池,長寬各約20公尺,池面浮著厚厚一層紅褐色油污,除污工人用竹竿撐開整片吸油棉,清除油污,也用抽水機清除受污染的地下水。

「現在都從地底下滲透」,邱天送說,「我發現已經是3月1日星期五,不過幾天前就有里民知道,但沒那麼嚴重,一直到3月3日星期天下大雨,油污往下游去,耕作都出問題了,里民沒辦法忍受才去抗議。」


邱天送里長指著遭受油污的水池,氣憤難平

「這個鐵蓋下面就是伴產水的處理池,也就是洩漏造成鄰近污染的源頭」,中油公司探採事業部執行長張敏說明,天然氣生產井在生產過程會產生地層水,地層水伴隨一些凝結油在上面,帶有少數油的地層水,被引導到處理池,經過油水分離後,將乾淨水抽回地底,照理說不會造成污染。

中油探採事業部執行長張敏表示,因為最近的作業頻繁、處理量增加,處理池的液面比較高,高於舊的、已經停用的地下注入管,長年停用後,地下注入管的閥已經鏽蝕,逆流進入的油水,從鏽蝕的破口流進地底,中油找到洩漏點後,立刻阻斷將污染控制,估計外洩的油水混合溶液,約有五千公升。

「你看,水是黑的!這難道沒有毒?如果澆菜能吃嗎?」農民張慶雄看著抽上來的井水被嚴重污染,氣到破口大罵,他的田就在油庫圍牆外。「已經預約冬瓜苗正要種,現在種也不是,不種也不是,種了如果水澆下去就死光光」,張慶雄說,農曆年前就看到油污,但沒那麼嚴重,過完年灌溉池子就變紅褐色,滿是油污。

「這一窟池子被油污滲透兩次了」,張慶雄說,「以前插秧種稻都靠這口池子,十多年前油污滲透過一次,差不多有一尺深的油污,中油公司抽油洗池子,但沒有賠償,另外拉了一條管線供水給我澆菜,但去年又切掉,沒水了。」

苗栗縣政府環保局人員到污染現場,協調居民暫時不要使用地下水灌溉,水質保護科代理科長劉正祥表示,因為已經到春耕時間,農民急著用水,中油公司已經承諾會供水給農民使用,環保局同時在漏油管線下游,鑽了兩口井,將採樣水質來釐清油污污染的面積跟深度。

「環保局3月3日中午才接獲中油公司通知有漏油事件」,環保局水質保護科代理科長劉正祥強調,中油公司已違反水污染防治法規定,在發生後三小時之內未向主管機關報備,依法可處一萬元到六百萬元罰緩,苗栗縣府研擬處以一百萬元以上罰緩。

中油公司探採事業部執行長張敏表示,2月18日接獲鄰近邱姓地主通報,說灌溉水池有一層浮油之後,中油公司立即展開處理,20日抽驗但因油量太少,沒辦法確定油污來源。

張執行長說,檢查伴產水處理池、逐一確認所有使用中管線,結果壓力沒有降也沒有漏,後來研判還是伴產水處理池出問題的可能性高,才發現是停用管線的閥出狀況,這是一開始沒辦法先料想到的。張敏強調,確定破裂點後,中油公司就遵循環保法規立即通報,絕對沒有隱匿。

「沒有第一時間通知我啦!」,通霄鎮坪頂里長邱天送不滿的說,「油味這麼重,大人聞到都覺得很嗆,一般來說油污又不是沒有毒,油庫外面就是坪頂國小,要警告孩子不要靠近,如果有人吸菸不小心火落下去,事情就更大條,為了維護安全,中油公司一定要先告知,才可以先向里民警示。」

學科
公害
縣市
  • 苗栗縣
  • 通霄鎮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慶鍾
攝影/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2019年2月26日這天,我們跟著鳥友的腳步,從屏東新園的堤防邊,走入高屏自來水管橋下的廣大沙洲,短短幾十公尺,沿途都是雁鴨和野鳥屍體,有些則是身體癱軟在泥灘地上,無力移動。

時間回到2015年3月,高屏溪口同一地點,就發生過雁鴨、野鳥大批死亡的現象。枯水期間,高屏溪口水質惡化,肉毒桿菌在厭氧環境中大量孳生,腐爛的魚、鳥屍體中,又長出大量帶有肉毒桿菌毒素的蛆,雁鴨吃下了蛆,因而中毒身亡。

當年高屏溪兩岸清除的鳥屍,高達上千隻,有了上次的經驗,228連假期間,高屏地區從公部門到民間團體、鳥會志工,緊急動員了數十位人力,在烈日下和時間賽跑,希望盡速清除堤岸上、沙洲上的鳥屍,以免肉毒桿菌毒素,繼續在食物鏈中擴散。

平常在溪邊活動、捕鰻苗的漁民,也加入救援行列,來來回回在沙洲上接送救援人力,一邊搜尋堤岸上,是否還有活口。

經過一個上午,總共清除了一百多隻屍體。另外還有二十多隻一息尚存的雁鴨、野鳥,則是用最快速度,送交高雄市動保處由獸醫進行治療。肉毒桿菌的毒性非常強,而且會侵蝕生物的神經系統,已經注射過藥物的雁鴨,靜靜的待在籠子中休息,儘管是經驗豐富的獸醫,也沒有把握,有多少雁鴨能撐過這段艱難的時刻。

2月28日到3月6日一個禮拜之間,高雄市動保處總共收容了七十七隻野鳥,有三十二隻存活下來。復原之後的雁鴨,分兩批野放到茄萣濕地。

為什麼高屏溪口的雁鴨死亡現象,事隔四年再度發生?高屏溪兩岸原本就承載著人為排放的工業、畜牧廢水,若遇上天公不作美,春雨晚到,水質惡化的情形無法得到紓解,候鳥中毒的危機,就可能一觸即發。

根據鳥友們的觀察,自從2009年莫拉克風災過後,造成高屏溪下游地形大幅改變,度冬的候鳥族群,正年年增加。過去,高屏溪口只能觀察到零星的黑面琵鷺過境個體,至今已經記錄到超過五十隻的穩定度冬族群。長年在此進行生態觀察的林園愛鄉協會理事長陳俊強期望,透過發展賞鳥生態旅遊,翻轉林園長期以來布滿重工業的形象。

2002年12月,台南曾發生黑面琵鷺在文蛤養殖區,誤食含有肉毒桿菌的死魚,死亡七十二隻的案例,引發國際保育界高度關注,相關單位和民間團體藉著這次的慘痛經驗,建立起救援黑面琵鷺的緊急通報機制,至今每年都會進行例行演習。保育團體希望,高屏兩地能共同建置更完善的預警和應變機制。

春雨帶來新的生機,也為高屏溪口帶來活水,舒緩了這次的生態危機。獸醫師偉廉和他的團隊,帶著偵測犬寶麗,繼續來到屏東新園的河岸,搜尋、清除環境中的雁鴨屍體。

利用狗的靈敏嗅覺,在海關查緝違禁品,或在震災時找尋生還者,已經相當普遍。近年來,祁偉廉致力投入生態保育偵測犬的訓練工作。2015年的雁鴨死亡事件後,他參考國外經驗,訓練了兩隻專門找尋動物屍體的偵測犬,希望能借助偵測犬的力量,盡速清除棲地上的屍體,避免中毒情況繼續擴大。

保育偵測犬的訓練大約需要半年,還要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現場實習,累積經驗。寶麗雖然沒辦法通過緝毒犬的訓練,偉廉卻發掘出牠擁有適應野外環境的能力。這天的出勤,寶麗就找到了一百多隻屍體。

各方人力投入,高屏溪口的危機暫時解除。年復一年,候鳥南來北往,牠們是環境的指標,也是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消逝在高屏溪畔的生命,提醒著人們河川生態的危機,當牠們有難,就是人們伸出援手的時刻。

學科
動物, 水文, 公害
縣市
  • 屏東縣
  • 新園鄉
  • 高雄市
  • 台南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 葉鎮中 陳慶鍾 顏子惟 賴冠丞,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