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日本小麥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剪輯 陳添寶

為了減少對進口糧食的依賴,從台灣到日本,分別有農民積極投入國產小麥的復興,拉近產地到餐桌的距離。

一節又一節車廂,從港口載來美國的小麥,緩緩開進麵粉廠。閥門一打開,整批小麥傾瀉而下,直接進入生產線。台灣每年進口超過125萬噸小麥,要用三萬七千個火車車廂,才裝得滿,台灣本土小麥的自給率,還不到進口量的千分之一。

不過,有一群農友,堅持走在復興本土小麥這條路上。從2007年開始推動本土小麥復耕的施明煌,九年來總是站在第一線面對消費者,讓許多人從對台灣小麥陌生,進而願意購買支持,他也不斷思考,要如何讓台灣小麥的品質能夠更提升。

今年五月底,台灣小麥農的工作總算告一段落,他們特地組團前往日本,來到距離東京一小時車程的埼玉縣,希望了解當地推動國產小麥地產地銷的經驗。

二戰之後,美援麵粉大量輸入日本,大幅改變了日本人的飲食習慣,1970年代,日本小麥自給率一度只剩4%,經過五十年,總算又上升到13%,這是從民間、各地農協及政府,攜手打造的成果。

入江三臣在埼玉縣經營一間六十年歷史的老字號製粉廠,2010年,他成立了名為Swing group的組織,希望連結農民、一二級加工業者和消費者,打開埼玉小麥的知名度,目前已經獲得170家業者響應,用埼玉本地生產的麵粉做成烏龍麵、糕點等各種產品。

種植小麥有十幾年經驗的農民原秀夫,是入江三臣重要的合作夥伴,他和兒子原伸一,總共種植了五十公頃小麥。父子倆雖然十分忙碌,但自從入江開始推動Swing group之後,他們更清楚知道努力種植出來的小麥,最後會被做成什麼樣的麵粉和產品、會被哪些消費者買回家享用,讓他們感到十分驕傲。



一趟的見學之旅,台灣和日本的小麥生產者,搭起了友誼橋梁。雖然前方的崎嶇道路上,有著不同的難題,但他們仍然朝向同樣的目標,前進著…

集數
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