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一個好公園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張光宗

在城市中,想喘口氣,動動身體,人們很需要公園。公園的樣貌誰來決定?怎麼樣才算得上一座好公園?

公園,是都市人最容易接觸樹木的地方,但大部分的公園,都是以綠美化為導向,以人的需求與舒適度來打造。在台中科博館,有個獨特的園區,兼顧了人與生態,彷彿把整座森林搬過來。在這裡,民眾能看到原本生長在台灣低海拔的樹,以及樹下的灌叢、各式各樣的雜草,森林與公園,完美結合。

為了催生這座森林,科博館的嚴新富博士努力了二十多年,從各地原始森林帶回植株,與廠商切磋合適的栽植方式,現在樹已成林,形成動態平衡,反而節省下不少維護管理成本。靜宜大學副教授楊國禎表示,希望都市裡,能多建立這樣的生態廊道與跳島,讓大自然進到城市。

公園不只是人與自然的窗口,也是都市開發後失去棲地的生物,珍貴的落腳處。

在台北市天母地區有座公園,保有樟樹為主的迷你森林,雖然沒有專家細心營造植物組成,卻衍生了一個豐富綿密的生態網,但這座公園,正面臨命運轉捩點。

遛狗、散步、運動,居民使用頻率很高,腹地不大的天和公園,有著三百多棵樹,台灣藍鵲築巢,白腹秧雞漫步、蟲鳴鳥叫,加上孩童的歡笑,混奏著一首輕快的樂曲。公園盡頭,還有這首樂曲最動人的高潮,潺潺水聲,來自一口每天湧出十五噸潔淨水的湧泉-番井沸泉。

這口被選為「芝蘭八景」之一的湧泉水井,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灌溉這一帶從前滿布的水田,也孕育生命,居民在這裡紀錄到十多種蜻蜓,是都市裡非常少見的生態資源。

但二十多年過去,設施難免老舊,因應台北市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活動,公燈處篩選了五十六個二十年以上的老舊公園,最後天和公園、天和一號公園、東和公園等入選,將以1.3億元經費進行更新,工期預計一年,其中最特別的就是天和公園,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處長張郁慧表示,它是都會公園,卻有自然公園的條件,還有珍貴的湧泉,才會雀屏中選。

市府從2012年開始規劃更新,但是大部分居民卻直到2015年11月才知道,在初步規劃中,將移除六十棵樹,移植四十多棵,共有一百多棵樹將受到影響。

居民得知時,行政流程已經接近尾聲,他們緊急成立聯盟,從網路發起連署,也拿著連署書,到公園與居民對話,希望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情。

回應民眾的關心,公燈處願意採取開放的態度,邀請居民參與,讓設計過程更透明。這筆上億元的更新經費,能否讓公園更好,接下來的每一步都很重要。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處長張郁慧表示,已經啟動了公民參與討論,沒有凝聚共識之前,不會貿然動工。

以往,公園的設計都是政府規劃發包,民眾只能被動接受結果,天和公園因為居民自發性的關心,走上一條公民參與設計的新路。公園給人力量,卻也需要人們的力量。一座好公園,使用者不只人們,需要多些疼惜、多些尊重。公園的面貌除了專業者的設計想像,民眾的把關同樣重要。

集數
840